网站首页

欢迎来到最美凤凰传媒网,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  创建桌面  |  关于我们 
 

报道中心

视频中心

直播中心

地方频道
最美中国 最美亮点 最美生态 最美法制 最美资讯 最美故事 最美访谈 最美综艺 最美教育 最美三农 最美景区 国防教育 最美新闻 武林风台 最美美食 最美专家 最美风尚 最美航天
最美信息 最美教师 最美公益 最美科技 最美乡村 最美医生 最美生活 最美书记 最美城市 最美市民 最美党员 最美企业 最美单位 最美印象 最美专题 最美观点 最美评选 最美行业
最美教育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报道中心 > 最美教育
韩愈颂刘文泽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 2022-06-04 20:08:41   浏览:2397次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jpg

   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个道德卓越、人格伟大、思想奔放、境界高远又善于用诗文、言行治家教子的儒士,他就是《师说》的作者韩愈。

    (最美中国媒体报道)韩愈(768一824·12·25),一生见证了唐朝自代宗李豫至穆宗李恒五位皇帝主政时期的多舛命运,他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除佛,创作上力反六朝(东晋、西晋及南朝的宋、齐、梁、陈)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時倡导古文运动,居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一生,犹如被恶势力狠狠摁在泥潭里腾飞不得的一条龙,虽胸怀拯时济世之大志,却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实现不了。千百年来,人们无比同情他。也正是这样多舛的命运造就了擅于以言行治家教子泽后的家教大儒后世典范,后人敬他、颂他、念他!

                   一、韩愈生平

    韩愈,字退之,于唐代宗李豫大历三年(768)生于河阳(今河南孟州市)城区东北5公里城伯乡西武章村北小韩庄,唐穆宗李恒长庆四年(824)12月25日卒于长安靖安里第,赠礼部尚书(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歺、学校、科举和外事活动的大臣,相当于现在的集中央宣传部部长、外交部部长、教育部部长、文化部部长于一身),谥曰“文”,世称韩文公、韩吏部、韩昌黎、昌黎先生。郡望为昌黎县(今属河北秦皇島市,别名港城、临榆,北枕碣石,东临渤海)。

    韩愈岀生两个月母亡、3岁父亡,由长兄、起居舍人韩会、长嫂郑氏鞠养(抚养,供养,常与共卧起饮食。)和乳母李氏抚养、哺育;

    7岁(724)时随兄会移京师长安,启蒙读书;

    10岁(777)时,会因受元载案牵连,被贬为岭南韶州(今广东韶关市)刺史,韩愈随兄嫂一同前往广东;

    12岁(779)时,韩会于任上病故,韩愈随嫂嫂一同扶柩东归,葬韩氏祖茔;14岁(791)时,韩愈随嫂避居安徽宣城生活(宣城有韩会在此任职时置办的庄园);

    20岁(787)至24岁(791)赴长安考进士,连续三试不第;

    25岁(792)赴长安,考中进士,可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从此走向险象四伏的人生履程:研之,倾心。用之,倾力。食之,味辛。寝之,难安。交之,重礼、义、仁、智、信。斗之,尽智,尽勇,尽才。”;

    26岁(793)赴长安首次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授官考试,也称省试、释褐试),不第;

    27岁(794)赴长安第二次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不第;

    28岁(795)赴长安第三次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不第。遂三次上书赵憬等三宰相,没有得到一次回复。后因嫂嫂郑氏病故服孝半年;

    29岁(796)应宣武节度使董晋之召,赴汴州任观察推官;

    32岁(799),董晋卒,愈投徐州节度使张建封,移家彭城,任观察推官;33岁(800)奉张建封之命赴长安朝正京师时,求四门博士,不第。又因谏张建封不听,辞徐归洛,以读书写作自娱。冬再赴长安求仕,不第;

    34岁(801)赴长安参加“调选”,始任国子监四门博士;

    36岁(803),升任监察御史,因向德宗进《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请求朝廷宽免徭赋而得罪权贵,被贬为阳山县(今广东阳山县)令;

    38岁(805),太子诵即位,是为唐顺宗,大赦天下。韩愈在被赦之列。夏末,韩愈离开阳山赴郴州待命。达三个月。八月,太子纯(原名淳,778年3月17且一820年2月14)即位,是为唐宪宗。再次逢赦,迁江陵(今湖北荆州市)法曹参军(掌按讯、决刑,后经衡阳、潭州、岳阳等地前往江陵

    39岁(806)六月任长安国子监博士;

    41岁(808)任东都(洛阳)国子监博士;42岁(809)六月改都官员外郎;43岁(810)改授河南县(今河南洛阳涧水东)令(实属再次遭贬)

    44岁(811)时,赴长安,迁尚书职方员外郎;

    45岁(812),因论柳涧事“妄论”妄论过,降职国子监博士;46岁(813)改尚书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47岁(814)十月转考功郎中,十二月任知制诰;

    49岁(816)正月迁中书舍人,五月因赞同对淮蔡用兵事,降太子右庶子;50岁(817)七月兼御史中丞,充裴度行军司马,因在平定叛镇吴元济的“淮西战役”中有功,迁邢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51岁(818)转兵部侍郎(同上);

    52岁(819)正月八日,唐宪宗李纯遣宦官杜英率领30名宫人手捧鲜花往风翔法门寺迎接佛骨(据资料,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牟尼指骨一节,每三十年岀示一次,开示这年,能求得风调雨顺、人人平安。),迎接队伍自光顺门进入皇宫,把佛骨留在宫中3日,方才送到各寺院。一时间,长安城内的王宫贵族甚至于士人百姓,摩肩接踵,竞相奔走,不论信或是不信,都要凑个趣,谁都比谁怕落在后面,有钱的捐香火钱,没钱的就用香火在头顶、手臂上烫几个香疤,可以说为迎接佛骨全城几乎到了疯狂的程度。韩愈向来不信佛,更不要说瞻仰佛骨了。看到万人空巷、铺张浪费的迷信活动如此盛大,不免感到可笑、可悲,乃上《谏迎佛骨表》,极言其弊。大意是:中国古时并没有佛教,从汉明帝时才有佛法,信佛的人并没有求得福分和长寿,而不信佛的人也没有因此而遭怏。大唐高祖李渊皇帝接受隋朝褝让之初,就曾经说过要废除佛教,只是由于群臣缺乏远见卓识才没有把先皇的圣明之见推广开来。唐宪宗本人即位后,也曾作了不许百姓剃度为僧民,不许另立寺院道观的规定。如今宪宗皇帝却真心向佛,命令众僧迎回佛骨,这样百姓便会盲从,从而导致伤风败俗、贻笑四方、危害百姓。他又说,历史上凡是信佛的王朝,寿命都不长,可见佛是不可信的。故请求皇上把佛骨焚烧,以绝根本。如果佛祖有灵,能作禍崇,韩愈情愿自己承担。唐宪宗收到奏章,勃然大怒,气乎乎地让群臣传阅,并立刻把御史中丞裴度找来,说韩愈诽谤朝廷,非把他处死不可。裴度、崔群(宰相)忙替韩愈求情,唐宪宗气慢慢平了,说:“韩愈说我信佛过了头,我还可宽恕他,他竟然说信佛的皇帝寿命都很短,这不是在咒我吗?就凭这一点,我不能饶他。”后来,群臣及皇亲国戚替韩愈求情的人越来越多,唐宪宗沒杀韩愈,把他降职到潮州(今广东潮州市)当刺史(相当于现在的市长)。但规定十四日离京,只许由蓝关(今陕西蓝天县)入秦岭翻山爬披,再经商州、邓州、江汉去潮州,不得东岀潼关经洛阳走平坦大道。韩愈起行后,有司〈即中书省、门下省或尚书省,同是国家的政务机构〉以罪人家属不可留京师,迫遣眷属尾隨乘驿。其第四个女儿韩挐年仅十二岁,本来重病在床,仍被迫在风雪交加的天气中上路,最后因路途的颠簸而病死在陕西商南县皂角铺马路旁,韩愈无奈,将其草草埋于荒山路野。在任上,韩愈以“狂妄戆愚,不识礼度,上表陈佛骨事,言涉不敬。正名定罪,万死犹轻。”,向唐宪宗述说被贬潮州之艰苦和自己未老先衰之哀痛,希望唐宪宗给予同情并将他召回长安,遭宰相皇甫鐏(zūn,音尊)反对。七月,因群臣加宪宗“元和圣文神武法天应道皇帝”尊号大赦天下,韩愈在被贬到潮州八个月后改迁为袁州(今江西宜春市)刺史。无巧不成书,唐宪宗真的被韩愈的《谏迎佛骨表》给说中了。就在韩愈上书《谏迎佛骨表》的第二年正月,唐宪宗即被宦官王守澄、陈弘志(一说宏庆)为了立李恒为帝潜入寝宫杀死了。唐穆宗李恒(原名李宥,795·7·26一824·2·25)即位。

    53岁(820)的韩愈于九月被改任朝散大夫国子祭酒回到长安;

    54岁(821)七月转兵部侍郎。55岁(822)因宣抚王廷凑有功转吏部侍郎;56岁(823)六月转授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不久转吏部侍郎;

57岁(824)六月以病告假,于长安“城南庄”调养,有张籍(国子监博士)、贾岛(著名诗人)陪伴,八月因病免职。入冬后,病情恶化,由乡间迁长安靖安里。十二月谢世。敬宗李湛宝历五年(825)三月二十九日按礼制下葬河阳故里。

二、韩愈宗族及分支

    在前燕、后魏的三百年间,韩愈先祖人才济济:

    韩寿,官拜司马;

    韩矫,官拜辽东相;

韩秀,官拜尚书郎;

韩择木,封昌黎伯;

韩偓,封昌黎男;

……

    文公之所以自称“韩昌黎”,其目的无非是借助世祖大名,抬高门第身价,排除仕途障碍,这是当时的士人风习,正如刘姓人力往彭城上靠、李姓人力往鹿邑上靠一个样,没什么可以指摘的。

    至于直系先辈更(是)官高位显:

    七世祖韩耆,仕后魏,官至常山太守,封武安成候;

六世祖韩茂,官至尚书令兼征南大将军,封安定桓王;

五世祖韩钧,累官定州刺史、金都尚书,封安定康公

高祖韩睃,仕唐,官至银青光禄大夫雅州都督,高祖母无从查考;

曾祖韩仁泰,官至曹州司马,曾祖母无从查考;

祖父韩睿素,累官朝散大夫、桂州都督府长史,祖母无从查考;

父亲韩仲卿,累官武昌令、鄱阳令、秘书郎,赠尚书左仆射,母亲无从查考;

长兄韩会(738一780),累官起居舍人(国君或太子的亲近属官)、韶州刺史(相当于现在一个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兼市长);

长嫂郑氏

二兄韩介,曾官率府参军。

夫人卢氏,范阳人,封高平郡君;

子孙也多有名气:

长子韩昶,从樊宗师学文,进士,官至检校户部郎兼襄州别驾;

次子韩州仇,官至富平县令;

长女韩氏,先嫁宗正少卿李汉,后嫁集贤校理樊宗懿;

二女韩氏,嫁陈某;

三女韩氏,嫁检校尚书右仆射、淮阳郡公蒋系;

四女韩挐,夭折于商於古道上;

长孙韩紞(dǎn,音胆),进士;

次孙韩绮,进士;

三孙韩绲,咸通七年状元及第;

四孙韩绾,咸通四年进士;

五孙韩纬,复州参军。

    自七世祖起至文公数代孙均葬祖茔一尹村(现孟州城西北10公里赵和乡苏家庄)北500米,清乾隆年间所立“后魏安定桓王韩氏之墓”碑庄严肃穆,韩愈幼年曾在这里住过,至今韩家寨遗址犹存

至于宗脉,整体讲,根壮叶宻,分布广泛。

    在孟州主要有4支:1、城伯镇的西武章小韩庄;2、缑村镇的水运村;3、城关镇的红星村;4、南庄镇的杜村。传世者已43代,计数千口人,其中优秀者数不胜数。除韩愈的子孙外,还有传说中的八仙之一、韩愈的侄孙、十二郎韩老成的长子韩湘,其墓位于孟州东3公里福星庙村(今缑村镇庙底村)西,原高8米,围40米,墓顶有古柏1株,墓前有碑楼1座。村东为湘数十代后裔墓葬群;韩茂(安定桓王)、韩钧(尚书令)、韩仁泰(曹州司马)、韩睿素(桂州长史)、韩仲卿(赠尚书)、韩愈(吏部)、韩文公愈(吏部侍郎、赠礼部尚书溢文公)、韩昶(检校户部郎中兼襄州别驾)、韩绾(咸通四年进士)、韩玉珍(文公二十四代嫡孙)、韩存义、韩存礼、韩粘雀、韩珠为清乾隆三年被恩授的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韩九龄、韩锡爵、韩学礼、韩孟兰等祖孙4代为清乾隆五十一年至光绪十一年被恩授的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他们常住韩愈故居、五经博士院(位于小韩庄街中心路北,高门楼,四合院,门口有石狮子门墩一对),主持祭祀韩愈事宜;韩清濂,韩愈40代嫡裔,清末最后一代五经博士韩绶荣之孙,民国博爱县县长(后任沁阳县河务局局长)韩思道之子,著名国画家,爱国人士,曾任天津第二警察局局长,1948年随国民党到台湾任嘉义县警察局局长兼县府秘书长。1982年辞职退休后,与夫人张翔从事绘画事业,名声斐扬。

    在河南其它县份有多支,如:1、邓州的韩凹村和柳林村;2、唐河县的张店、桐寨铺、毕店镇、马振扶、城郊乡和上屯乡;3、桐柏县的埠江、程弯和安棚镇;4、社旗县的饶良、朱集和茨园;5、泌阳县的双庙乡西韩岗和象河乡;6、嵩县;7、偃师市的大口乡韩村;8、温县的北张羌村和北保封村;9、博爱县的王贺村;10、武涉县的孔村。

在外省也有,如山西晋城市高平市野川镇韩家庄。

附韩氏宗族图)                   (附龙马虎图)

三、韩愈墓祠及重要文物

    韩愈墓祠位于河南孟州城西6公里之西虢镇韩庄村北半岭坡上。

     ( 附韩园图)           (附韩愈祠堂图)           (附诗文廊坊图)

由瞻仰广场之中心举目四望,风光如诗如画。南濒黄河,距离3公里,惊涛拍岸,骇浪腾空;北依太行山,距离30公里,峰峦重叠,白云缭绕;东西为王屋山余脉,气势浩茫,高旷平坦,秋禾烂漫;临近,神道开阔,古柏苍翠,百花盛开,芳草萋萋。建筑古今相映、高雅含蓄、南北展开。“韩园”碑为纪念江泽民1996年6月3日视察墓祠所建,背面为记事文章。青石台阶,43级,象征韩愈后裔已43代。围墙,南北80米,东西45米,居高临下,气势轩昂。祠门3间,古朴清雅,玲珑奇巧,胡乔木所书对联“绝代文豪当日孤军奋战,无双遗产如今万众观摩”雕刻在檐柱上。韩愈全身雕像,高6米,平静、祥和、俯首、躬身、忧国、忧民,为雕塑大师刘开渠所作。飨堂面阔3间,进深4架,4梁8柱,方砖铺地,为清乾隆五十五年(1716)知县仇汝瑚所建,《重修韩文公墓前飨堂碑》、《唐柏双奇碑》、《永传后世碑》、《感恩戴德碑》、《优免韩家庄村泥水工差碑》等6通古碑及乾隆、潘力生(美国),蔡涵墨(美国),清水茂(日本),林徐典(新加坡),饶宗颐(香港)等不少名人的手迹被镶嵌在东西山墙上。殒石《天外来客》,东晋时降落县西,后于此安家落户。”唐柏双奇,左者高17米,右者高15米,怪枝纵横,繁叶争翠,树荫遮天盖地。古碑4通,《韩文公神道碑》、《重建韩昌黎伯冢前碑记》、《韩文公墓考并谒墓古诗碑》、《重建韩文公墓前飨堂碑》分别立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清乾隆五十五年(1716)。东跨院为名家题词、3000人功德碑廊,收存青石碑100余通,西跨院为韩愈事迹陈列室,收存图片资料100余件。墓冢,高8米,周100米,翠柏簇拥,枣树争高,绿草夹道,丽鸟啾啾。墓前有青砖碑楼3座,各嵌石碑1通。中为“唐韩文公墓”碑,系清乾隆五十五年仇汝瑚、韩九龄立;右为“谕祭碑”,系清乾隆十五年韩九龄立;左为“扩建韩陵碑记”碑,系1992年4月15日孟州韩愈国际学术研讨会筹备委员会立。

    至于祠堂,还有多座:

(一)秦岭韩愈祠。位于陕西商州牧户关镇秦岭村的秦岭山巅。有名的商(陕西蓝田县蓝田关)於(河南内乡县柒於镇於家沟)古道从韩愈祠的前殿门洞穿过。秦岭祠院是关中通往河南南阳的必经之路;

(二)邓州三贤祠。当年韩愈赴潮州路过邓州张村、文渠集等地时,針对沿途的所见所闻及此时此刻的悲愤心情写了三首诗,即《次邓州界》(潮阳南去倍长沙,恋阙那堪又忆家。心讶愁来惟贮火,眼知别后自添花。商颜暮雪逢人少,邓鄙春泥见驿赊。早晚王师收海岳,普将雷魚发新芽。)、《路旁堠》(堆堆路旁堠,一双复一只。迎我岀秦关,送我入楚泽。千以高山遮,万以远水隔。吾君勤听治,照以日月敌。臣愚幸可哀,臣罪庶可释。何当迎送归,缘路高历历。)和《食曲河驿》(晨及曲河驿,凄然自伤情。群鸟巢庭树,乳雀飞檐楹。而我抱重罪,孑孑万里程。亲戚顿乖角,图史弃纵横。下负朋义重,上孤朝命荣。杀身谅无補,何用答生成?),从而与邓州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后人把韩愈和原任宰相后被贬为邓州知州的寇准、范仲淹二人合称三贤公,并在州城大西关兰营村建了三贤祠,可惜祠堂毁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三)潮州韩文公祠。为宋真宗赵恒咸平二年(999)陈尧佐开创。仁宗赵祯至和元年(1054),被知州王涤迁往潮州城区东面的笔架山西麓,并易名“昌黎伯韩文公庙”,龙图阁学士苏轼撰写了《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记》,现有正门、天桥、牌坊、甬道、石阶、平台、祠宇、高阁等主要建筑,层次井然,错落有致,清淡文雅,沉静端肃。其笔架山峦,因酷似一巨型笔架而得名。相传韩愈在刺史任上,常与当地名人学士登临山上,浏览风光,吟诗作对,并于山中亲手栽种了两棵由中原带来的橡树,后人为寄托对韩愈的思念之情,就将笔架山更名为韩山,沿用至今。韩愈祠所处位置极佳,背靠韩山,左拥象山,右抱狮山,紧临韩山师范学院,万顷林蔭掩映,俨然一方风水宝地。其信仰和习俗也隨潮州移民带至台湾,在台立祠祭拜;

    (四)孟州城南门“韩文公祠”。坐西朝东,祠门3楹,配房6间,正堂3楹,配房6间,中间有甬道、月台、卷棚相连,为明正德丁丑(1517)知县刘澄所建,清康熙戊寅知县张之纪重修,清乾隆已丑知县牛联奎重修,日军侵孟时被毁;

    (五)孟州东水运村北街 “韩文公祠”。坐北朝南,内有堂屋、厢房和街房,街房正中开门,清乾隆年间(1736一1796)至民国四年(1915),依次被韩法祖、韩孟兰、韩振典重修。

(六)孟州小韩庄,东侧“韩文公祠”。坐北朝南,临街门面3间,东厢房3间,上房3间,《韩愈石刻肖像碑》、《韩昶墓志碑》、《三十四代韩玉珍碑》存放于此,建于清嘉庆年间,清道光、光绪年间均有增修。

至于重要文物,除韩愈祖茔、韩愈墓祠、韩湘墓冢、五经博士院及西安、阳山、潮州、袁州等地文物部门珍藏外,尚有四件存孟州或个人手中。《韩愈官道碑》,位于西虢镇落驾头村后的官道土崖上,巨额重座,质地青石,高三米许,上书“唐昌黎伯文公韩子之墓道”,为清道光八年(1828)马士奇、段圻立。《唐韩文公故里碑》,位于城南门外,质地青石,高2.25米,为清同治癸亥年(1863)知县叶世槐防太平军北上伐清的兵祸于此所立,现由文化馆收藏。《乾隆所赐铜印》一方,长7.9厘米,宽4.7厘米,内刻“韩文公后裔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关防”,由韩法祖传之,韩清濂收藏。记载有关韩愈资料的三部旧志由孟州文化馆收藏。记载韩氏历史的传世家谱分别由西武章村韩祠、韩清濂收藏。

(附韩园门)             (附雕像图)            (附韩愈墓)

四、韩愈之家训(家规)、家教和家风

   所谓三家,指家训(家规)、家教和家风,它们表面相似但含意不同。

   所谓家训(家规)指家族或家庭中的德高望重者对子孙后代之立身做人等方面所立的规矩或告诫的话,或写在家谱中,或悬掛于族祠上,或张贴于中堂内,妇儒皆知,人人践行,像《姬旦家训》《康熙家训》《何瑭家训》《陸游家训》《王阳明家训》《毛氏(毛太华)家训》《张子(张良)家训》《朱子(朱柏庐)家训》《章子(章仔鈞)家训》《颜氏(颜之推)家训》《钱氏(钱镠)家训》《曾氏(曾国藩)家训》等都很著名,家训(家规)规定的虽笼统但比较全面,如章氏家训所言"传家两字,曰耕与读;兴家两字,曰俭与勤;安家两字,曰让与忍;防家两字,曰盗与奸;败家两字,曰嫖与赌;亡家两字,曰暴与兇……″有些古训虽不上墙、不上梁、不上兯,然后人因前辈沿传而铭刻于心,如:长辈不动筷,晚辈不许动;吃饭不许呼噜岀声;不许搅菜碟;不许吃饭时咬筷子;不许把筷子插在米饭上;不许用筷子敲锅碗;不许拿壶嘴对着人;不许反着手给人倒水或倒酒;不能满盘子乱挑菜,只能夹眼前的;家有客人,谨记茶七、饭八、酒满;帮客人添饭时不能说还要饭吗?做客时,主人动筷后,客人才能动;不许掳袖管;不许挽裤腿;不许抖落腿;不许斜楞眼;不许压人肩膀;不许说瞎话;站不倚门,话不高声;递接东西用双手;称乎长辈用您;不许不叫尊称或名子就说话;见到长辈要起来致敬;回家了要同长辈打招乎;串门时,站在门外轻轻叩门;不得隨意坐人家的床;不许进没有人的房间;不许乱翻别人的信件或书籍…

   家教有"当下″、"传统″两种概念。"当下说法″是在家长主导下,为让子女成龙成凤,不惜血本,違背教育规律,在课堂教学之外,聘请家庭教师,进行或国学、或数英理、或语数外、或声乐、或舞蹈、或画画、或钢琴、或小提琴、或二胡、或相扑、或跆拳道、或象棋、或乒乓球、或蓝球、或足球等方面的辅导。"传统说法″是家庭中父母长辈在言传身教的前提下,面对面的对子女孙辈立身做人等方面进行的教育。             

   这里只说传统家教。在我国历史上典型的家教案例很多,如"孟母断机教子″、"孟母买肉啖子″、"欧阳修之母以荻画地″、"岳飞之母为岳飞剌字″、"何瑭在儿子面前烧书焚画"、"仁义胡同"、"范仲淹同儿子范纯仁、范纯礼商量置办千亩义庄以养济族人的事儿″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常的纯真的家教案例也应运而生,如:有些父母,要求人前不跷二朗腿、不从窗户往下扔垃圾、跟人说话不带脏字、不给人起外号,不虐待动物。对此,我的母亲则经常教诲我们兄弟,命该有的抢不走,不该有的别强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不准占旁人的便宜,不准欺弱怕硬,不准跟同学闹别扭,要尊重老年人,见了老师要鞠躬,见了要饭的要给人家吃的,大年初一早点起来给邻居拜年,平时要好好读书,将来要报答毛主席、共产党的大恩大德!除此而外,还对我们进行节俭教育。因家境不好,多将一分钱劈成两半花。为省钱,常用皂角洗衣服;用火麻杆照明;在黑灯瞎火里纺棉花。正月十五元霄节,从没买过小灯笼,而是带我们到寨墙上或田间地头放芭茅烘、抡笤帚疙瘩。因买不起胶鞋,便用分杈的树枝做拐子;为防寒,常用蓝色土布作战带;因买不起布鞋,常制草鞋、布条鞋或泥屐;因买不起糖,常挖茅草根或割禾草杆、包谷杆或乌霉麦麦梃……

所谓家风,是指家族(家庭)的规范、习俗和风气。

从中,不难悟出四个道理:(1)家风的形成需要长辈们的身体力行;(2)家风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家训的规范、家教的保障、全体族人(家人)一代或几代人的践行,比如"乐善好施"、"诚实守信″、"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等;(3)诚若好的家风形成了,会对族人(家人)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和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以及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产生多么大的作用;如果家风不好甚至恶劣,会对子孙、近邻、家乡、社会带来多么坏的影响;(4)要想形成优良家风,社会政治、社会教育、社会风气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若政治不清明、教育不发达、社会风气尤其党风不端正,家风也好,家训(家规)、家教也好,就会在偏逆的轨道上越走越远。再矫正过来,嘴咬肚不脐,脚指头挠头皮,难以想像!

   至于家训(家规)、家教、家风三者之间的关系,可谓相辅相成、共长共荣。

1)政治情怀与民生关怀

    韩愈的父亲韩仲卿即是有胆识、有作为、关心民间疾苦、勇于移风易俗的人物。大诗人李白曾写有《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加以颂扬。

    韩愈的长兄韩会也颇有政治才能,被目为“四夔(夔:贤能岀众;四夔:时指崔造、韩会、卢东美和张正则。)”之一。其“立道雄刚,事君孤峭”(王铚《韩会传》)的政治品质对韩愈也影响很深。

    韩愈所在的中唐时期,国家在政治、军事、社会、思想、文化各个方面都面临着许多问题,如藩镇割据,民生凋敝,思想混乱,佛老流行等。韩愈不是置身事外,而是直面当代的社会、政治,关注天灾人祸中的民生问题。他的《论淮西事宜状》、《御史台上天旱人饥状》、《应所在典贴良人男女等状》都是这种情怀的体现。一般认为韩愈的诗歌在艺术上是借鉴了杜诗而加以发展的,其实杜、韩在这个方面也有继承性。对当代的一些重要事件和重大问题都有所表现。如他的《归彭城》、《汴州乱》、《华山女》、《谢自然诗》、《元和圣德诗》等,都对当代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的现实表现了深切的关怀。

2)敢于担当,刚直忠勇

韩愈的父兄都表现出强烈的入世精神和敢于作为、奋不顾身的精神。其父韩仲卿为武昌(今湖北鄂州市)令,“三月大化,奸吏束手,豪宗侧目。”“官绝请托之求,吏无丝毫之犯。”大诗人李白曾应当地乡绅之请,亲作《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加以赞颂。其叔父当涂(今安徽当涂县,隶属马鞍山市)令韩少卿“感慨重诺,死节于义。”其兄韩会自负王佐之才,积极参与当代政治,其堂兄韩弇曾参与贞元三年(787)的平凉之盟,死于国难。

韩愈亦以巨大的热情参与当代的社会政治,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以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四句概括了韩愈平生的出处大节。他忠直敢言,屡遭贬黜而不变初心。任监察御史时以上天旱人饥状贬阳山令,任刑部侍郎时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他亦出生入死,黾勉王事。淮西平叛时曾“请乘遽先入汴,说韩弘使叶力”;任兵部侍郎时宣抚镇州叛军,置个人安危于度外。

3)读书治学,文章传家

韩氏一族亦颇重读书治学,将学术与文学融为一体,成为家族文化的突出特点。韩愈之父韩仲卿既精于吏治,亦长于文化,李白《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谓其治理地方“白额且去,清琴高张”。其叔父云卿“文章冠世”(李白《去思颂碑 》),“当肃宗、代宗时,文章冠天下,四方求父祖之志者尽归之。”(王铚《韩会传》)叔父韩绅卿“才名振耀,幼负美誉”(李白《去思颂碑 》) 。其兄韩会“善清言,有文章,名最高。”( 柳宗元《先君石表阴先友记》)王铚的《韩会传》更详细地记载了韩会对于韩愈学术、文学的影响,当肃宗、代宗时,“李华、萧颖士有文章重名,会与其叔云卿俱为萧、李爱奖”,韩会的《文衡》鲜明地体现了文道一体的主张。故王铚评论韩愈说:“道为人师,行为世表者,渊源从来,非一二世而已。唐兴,诸儒世家皆本北朝,韩氏文字之祥,开迹钟庆久矣。”

韩愈幼孤,受其兄韩会影响最为直接。在传承文道并重的家族传统时,韩愈更强调了勤奋读书对于传道、作文的重要意义。他自幼家庭虽屡遭变故,而读书向学之志不为动摇。韩愈曾自称:“性本好文学,因困厄悲愁,无所告语,遂得究穷于经传史记百家之说,沈潜乎训义,反复乎句读,砻磨乎事业,而奋发乎文章。凡自唐虞已来编简所存,大之为河海,髙之为山岳,明之为日月,幽之为鬼神,纎之为珠玑华实,变之为雷霆风雨,奇辞奥旨,靡不通达。”(《上兵部李侍郎书》)勤奋苦读,是成就其学术与文学的重要前提。韩愈亦以此训导子侄和后学,他的《符读书城南》和《示儿》反复强调读书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对于韩愈这两首教子、训子的诗作,宋代的苏轼、陆九渊、陆唐老、朱熹等都有所颇批评,大致以为其“所示皆利禄事也”。宋代的黄震则认为:“亦人情诱小儿读书之常,愈于后世之伪饰者。”(《黄氏日钞》)金元之际的李冶也认为,在前代的家训中只有颜之推的《家训》和韩愈的这两首诗最为有效,“古今劝学者多矣,是二说者最得其要。”(《《敬斋古今黈》卷五》)李冶认为,宋代理学兴起以后,理学家们常以道德性命之说劝学,《大学》中的所谓“三纲领八条目”被朱熹标举出来作为“初学入德之门”。但这样的劝学方法只可用于天资高明者,而大多数人的资性平平,如果劝学不得其法,反而会适得其反。清代的赵翼也从思想学术发展的角度着眼,认为“舍利禄而专言品行,此宋以后道学诸儒之论,宋以前固无此说也。观《颜氏家训》、《柳氏家训》,亦何尝不以荣辱为劝诫耶!”(《瓯北诗话》卷三)从思想史发展的线索看,韩愈无法超越时代思想的局限;而就教育心理学来看,其教导子弟的方法也是有其可取之处的。

不仅如此,他在对弟子门生们的教导中也反复强调读书对于治学、写作的重要性。他的《答李翊书》论文章写作,也强调要“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其《进学解》也突出强调了经史典籍、诸子百家对于治学、为文的重要性。

(4)奖引后学,栽培青年

韩氏一门的政治、学术活动中,一个重要的家族传统即在于重视师承,团结同道。其叔父韩云卿、其兄韩会都曾受到过前辈李华、萧颖士的欣赏和指导(王铚《韩会传》),韩会更与崔造、卢东美、张正则游,欲有为于当代。韩愈在此家族环境中成长,对于作育人材、成就事业更为重视。他慨然以师道自任,柳宗元说他“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他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即使在两次被贬的时候,还发现、培养了区弘和赵德,后者对他在潮州地区开展的文化启蒙支持很大。唐代笔记里有很大关于他奖引、提拔后进的佳话,如他对李贺(《幽闲鼓吹》)、贾岛(《隋唐嘉话》、《唐诗纪事》)、牛僧孺(《唐摭言》卷六)等的指导和栽培。《唐摭言》等都称他为“一代龙门”,《新唐书》本传也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故陈寅恪先生《论韩愈》中总结韩愈在中国思想、文化、学术史上的贡献,重要之一点即在于“奖掖后进,期望学说之流传”。

(5)孝友仁爱,诚朴醇厚

韩氏一族颇为敦厚和睦,极富于孝友仁爱的情怀。韩愈祖父韩睿素去世后,夫人钱氏即负起了教导子弟的重任,“弘圣善之规,成名四子”,李白认为她可以与古代文伯、孟轲之母相比。(《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韩愈早孤,由其兄嫂鞠育成人,其嫂郑氏,不仅在世事艰难中艰难支撑,对于韩愈、韩老成亦悉心教导,寄以厚望,故韩会临终嘱咐韩愈:“尔幼养于嫂,丧服必期。”郑氏卒,韩愈即以超越常规的礼仪,服丧期年以为报。韩愈亦将这种家风发扬光大,他对自己的内外亲戚早逝者往往承担起抚养幼孤,嫁遣孤女的责任。《旧唐书》说他“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仅十人”,《新唐书》说他“凡内外亲若交友无后者,为嫁遣孤女而恤其家”。他的《祭十二郎文》即是其骨肉亲情的自然流露,感染至深。他对朋友也是坦诚相待,重情重义。如他对卢仝、孟郊、张籍、柳宗元的情义就在其诗文作品中有真实、生动的表现。

(附韩愈成语诗文图)           (附家风图)             (附家风图)

五、家风故事   家教诗作

韩愈出生于官宦世家,但到他父亲韩仲卿一代,家势开始衰落。韩仲卿官至六品级别的秘书郎,为官清廉,在韩愈三岁时就匆匆离世而去,没有留下多少家财,但留下了一股好学的家风。韩愈以诗作明志并将其作为家传用心良苦,堪称典范。(此段紧扣“家风故事   家教诗作”而写,是“合叙”,下面应该有一段,否则如何和“(一)坚持乃成功之基”连贯)
   (一)坚持乃成功之基

虽然韩愈三岁丧父,失去了一位优良的人生导师,但父亲所创好学家风却并未与他擦肩而过。他学习极为刻苦,七岁开始读《四书》《五经》,十三岁就能作文。不幸的是,就在他十三岁时,大哥韩会也去世了。从此,长嫂抚养他成长,韩愈则以更加刻苦的态度,继续他的学业。其间因为躲避叛乱的缘故,长嫂带着韩愈东奔西逃,日子过得十分艰难,但韩家好学之家风,终究在他的坚持下发扬光大。
  十九岁时,韩愈开始了赴京赶考的征程。直到二十五岁才考上,还没有官做。按照唐代的人事选拔制度,考上科举,只是取得一个做官的起码资格,要真正做官,还要经过人事部门的复试,史称铨选。韩愈多次参加复试,都没有通过,只能长期以一个落榜生的身份游荡,加上长嫂去世,生活一度很窘迫。差不多十年之后,他才被人推荐去做了一个九品芝麻官。
  之后虽然又有些曲折,但韩愈凭借自己越来越响亮的文名,逐渐在大唐官场上有了一席之地。
  他深知坚持乃成功之基。故而他很注重以亲身体会来教导子孙,如他曾写下许多家训诗,其中所言多有他自己通过苦学而出人头地的经历。
  那么韩愈的子孙后代又学得如何呢?
  其子韩昶,是经常出现在韩愈家训诗中的对象。他读书也极为刻苦,虽然天资一般,但也在三十岁前考上科举,比他父亲还早几年踏上仕途,此后一路攀升,最终做到了四品别驾(相当于皇帝的高级秘书或高级助理)。
  比较出色的另一个子孙,则是传说色彩浓重的韩湘。此人乃是韩愈的侄孙。韩愈幼年时与其父韩老成一同成长于大哥家,感情极深,后来长期分离,自己发达之后,正想再度团聚,却惊闻韩老成病亡。悲痛之际,韩愈便在一篇名为《祭十二郎文》的文章中,發誓要将韩老成的儿子韩湘教导成才,从此韩湘就和韩昶一起,在韩愈的教导下成长,自然也就接受了韩愈以读书求功名的理念。
  与天资并不怎么样的韩昶不同,韩湘算得上是少年神童,甚至还要强过当年的韩愈不少,故而韩愈对其极为重视,倾力教导。但其科举之路并不顺利,三十岁才考上进士,其在考试路上屡败屡战,即便在考上之后,也是怀着前途难测的忐忑心情。但他在韩愈的家教精神指引下,始终不放弃,最终靠真才实学,做到了大理寺丞(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院中的分管副院长)。

(二)打开天窗说命运       

875年,47岁的韩愈仍在从政的道路上沉沉浮浮。面对徘徊不前的儿子韩昶,他写下《示儿》一篇,讲述自己的奋斗史,透析读书改变命运的道理。

始我来京师,止携一束书。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此屋岂为华,于我自有馀……嗟我不修饰,事与庸人俱。安能坐如此,比肩于朝儒。诗以示儿曹,其无迷厥初。

他告诉儿子,他来到京城的时候,只带了一箱书,日子艰辛。通过30年的努力学习,才换来了今日虽不豪华但足已安身立命的家业。假如年少时不勤奋苦读,与庸人有何区别,如今又何德何能比肩朝儒。最后,他语重心长地告诉儿子:“你千万不要再执迷不悟了。”

一代大儒韩愈,在教育儿子时循循善诱。

那么,不勤奋苦读会怎样呢?公元876年,他又写下了《符读书城南》一诗。

“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初。由其不能学,所入遂异闾。两家各生子,孩提巧相如。少长聚嬉戏,不殊同队鱼。年至十二三,头角稍相疏。二十渐乖张,清沟映污渠。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

他告诫儿子,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腹有诗书。读书要勤,不勤学腹中空虚。假如两个人同时学习,一个勤奋学习,一个整日嬉戏,十二三岁他们就不一样了,等到二十岁就清污分明了,等到三十岁就是一龙一猪。这就是勤学与不学的区别。

勤学是为做官吗?学而优则仕,是古人的择业观,但韩愈认为不仅如此。他说:“金璧虽重宝,费用难贮储。学问藏之身,身在则有余……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他希望儿子,趁着年轻勤学本领,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腹有诗书”“勤学苦读”,是韩愈留给后世子孙的教育观,也是韩氏家风家训的重要内容。说家风,不是空谈家风。家风家训是先辈们历经千辛而凝结的人生智慧。

757年,大诗人李白路遇湖北武昌(今湖北省鄂城市),在当地新上任县令及老百姓的邀请下,为卸任县令韩仲卿撰写《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碑文,以颂扬其政绩功德。

韩仲卿是韩愈的父亲。碑文中,李白提笔写道:“君乃长史之元子也。妣有吴钱氏。及长史即世,夫人早孀,弘圣善之规,成名四子,文伯、孟轲二母之俦欤!少卿,当涂县丞,感慨重诺,死节于义。云卿,文章冠世,拜监察御史,朝廷呼为子房。绅卿,尉高邮,才名振耀,幼负美誉。”

大意是,在韩愈祖母的教育下,韩愈的父亲韩仲卿及叔父韩少卿、韩云卿、韩绅卿为人称道,靠才华、品行、政德立于当世。韩愈虽然3岁丧父,随后丧母,10岁又丧兄,但韩门家风的传承从未间断。韩愈的哥哥韩会临终前,郑重地将《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的碑文拓片交给了韩愈。

在长嫂的鼓励下,韩愈读书异常刻苦。15岁,他来洛阳求学,租住在两间茅屋里,穿粗布衣裳,每日两餐,过着清贫生活,冬天舍不得生炉子,砚台墨汁结冰了,就用嘴呵气融之。19岁时,韩愈赴长安(今陕西西安)赶考。然而,他三试三不第,参加吏部选拔又连连落选,连写三封给宰相的自荐信又石沉大海。“穷不自存”,无奈回到洛阳。不过,在沉重的打击面前,他依然刻苦读书。

(三)老少依依惜别情

韩湘子,本名韩湘,十二朗韩老成之子,韩愈的侄孙。因老成死得早,韩愈对他关心备至。只因湘子自幼放荡、不爱读书,长大后嗜酒如命,不务正业,二十多岁时到洛下(洛阳)探亲,游兴大发不可收,一去多年无音信,韩愈常为此唉声叹气。

唐宪宗李纯元和年间(806一820),湘子忽然回到长安,衣裳烂缕,行为怪异,韩愈把他留在身边读书,他对此毫无兴趣,不是跟下人赌博,就是酒醉后露宿街头。对此,韩愈决定教训他。韩愈说;“做人要有一技之长才能安身立命,而你哩,从早到晚瞎胡闹,以后咋办啊?”湘子说:“爷,我也有一技之长,只是你不知道罢了!”韩愈说:“好,我领教领领教!”湘子说:“可造逡巡酒,可开顷刻花!”韩愈不信,要他表演。湘子就拿来个空酒瓶,三晃两晃,一瓶美酒变岀来了。之后,湘子又端岀一只花盆并垫上泥土,栽了一株牡丹,一会儿工夫,牡丹花绽开,花瓣上现岀两句诗:“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惊异万分,问湘子啥意思啊?湘子说:“他日,爷会明白的,不要着急!”

后来,韩愈因写《谏迎佛骨表》而被贬去潮州。途经商洛山时穾遭大雪,道路泥泞,韩愈骑在马上寸步难行。这时,湘子突然站到马前,对韩愈说:“爷,你还记得牡丹花上的诗句吗?说的就是今天的事!”韩愈忙问此地叫什么名子?湘子说这里就是蓝关。韩愈这才明白牡丹花上的两句诗意,随即凑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送给湘子,文曰:“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朝降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韩湘子收好诗歌,说:“爷,我不能久留了,多保重,就此告别,你看,我师父在旁边等我呢!”韩愈目送湘子而去,待湘子回头,韩愈满脸全是淚水。

相传,韩湘子,别称韩仙,字清夫,传说中的八仙之一,于终南山拜吕洞宾钟离权为师学道,擅吹洞箫,风度翩翩,,有宝物紫金箫、百花篮,后应铁拐李邀请于石笋山聚会,入八仙之列,道教音乐《天花引》为韩湘子所作。又传,韩湘子位列仙班后,玉皇大帝赐给三道金书、三面金牌,上管三十三天、一十八重地狱;中管人间善恶、四海龙王;下管地府冥司、府州县城隍,又赐其缩地花篮、冲天漁鼓等宝物,并封为开元演法大阐教化普济仙、

(附韩愈被贬潮州诗)               (附韩湘吹萧图)

                     

(四)叩齿庵

韩愈到潮州后,有一天在街上碰见一个和尚,面貌十分兇恶,特别是翻出口外的两个长牙让人看着难受。韩愈想,这个人肯定不是好东西,有朝一日,我非把他的两个长牙敲掉不可。当韩愈回到衙门后,守门人递给韩愈一个小红包,说是一个和尚送来的。韩愈打开一看,正是上次碰见的那个和尚的两个长牙。韩愈捉摸,敲牙只是个想法,没说岀来啊,他怎么就知道了呢?韩愈立即派人找到了那个和尚。交谈后,这才知道,原来他就是学问渊博的潮州灵山寺之大颠和尚。韩愈自愧以貌取人,忙向和尚赔礼道歉,并及时告诫家人。从此,两人成为知友。后人为纪念韩愈和大颠和尚之友谊及韩愈知错改错之家风,在城内修建了一座庙宇,取名“叩首庵”

(五)设水布

古时侯,潮州韩江里的放排工,既要扛杉木,又要扎杉排,一会儿跳下江,一会儿爬上岸,身上的衣服湿了干,干了湿,常常患上肚痛病和风湿病。于是他们做工时,索性光着膀子,不穿衣服。为此,毎天在江边挑水、洗衣服的妇女,就告到官府。官府交涉后,放排工只好穿上衣服。韩愈到潮州后,听说了这件事,就亲自到江边查看放排工扎排、放排的情形。韩愈认为放排工成天穿着一身湿衣服爬上跳下容易得病。回衙后,他便让人到江边通知放排工,可以不穿衣服,只要在腰间扎抉薄布能遮羞就行。这块布后来就成了潮州的放排工、农民劳动时带在身边的浴布,人称“水布”,以此赞扬韩愈之急人所急、关心民生的高尚情怀。

(六)吏部开锁

当时吏部的吏员中令史的权势最重。韩愈曾任吏部侍郎。因为吏部过去常锁着,等待选补任命的官员不能到吏部来见面。韩愈上任后,将关锁放开,任凭侯选官员岀入,他说:“人们之所以怕鬼,是因为见不到鬼;如果能夠看得见,那么人们就不会怕鬼了。”

1、敬

君①乃长史之元子也。妣有吴钱氏。及长史即世,夫人早孀,弘圣善之规,成名四子,文伯②、孟轲二母之俦③欤!少卿,当涂县丞,感概重诺,死节于义。云卿,文章冠世,拜监察御史,朝廷呼为子房。绅卿,尉高邮,才名振耀,幼负美誉。

——摘自李白《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并序)》

【注释】①君:指韩仲卿,韩愈的父亲;②文伯:春秋时期鲁大夫公父穆伯之子,其母有贤德;③俦(chóu):同辈,同类。

【释义】韩仲卿是桂州(唐为临桂,即今桂林)长史(又名别驾,相当于今天地级市的副市长)韩睿素的长子。母亲吴郡(今苏州姑苏区)钱氏。至长史去世,夫人早年守寡,弘扬母德,教导聪明贤良的行为规范,培育成长四个儿子,就和文伯(原指文章宗师,这里指)、孟轲两人的母亲一样贤慧!次子韩少卿,做过当涂县丞,为人慷慨、说话算数,死于节义。三子韩云卿以文章闻名当世,官拜监察御史,朝廷称其为前汉张良。第四子韩绅卿,做过高邮县尉,才名显耀,从小就被人称道。

不见公与相,起身自犁锄。

——摘自韩愈《符读书城南》

【释义】君子与小人这两种人,全是他们自己努力不努力的结果。难道不见有这样的公卿与宰相吗?他们就是出生于农家。

时秋积雨霁,新凉入郊墟。

灯火稍可亲,简编可卷舒。

岂不旦夕念,为尔惜居诸。

恩义有相夺,作诗劝踌躇。

                        —摘自韩愈《符读书城南》

【释义】城南入秋,阴雨初停,凉爽的天气已遍布村野郊外。正好可以趁着灯火,打开书卷来读。从早到晚我都顾念着你,只望你能珍惜光阴好好读书。孩子,我深爱你但我必须教你对的东西,写这首诗是为勉励徘徊不前的你。

2、尊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摘自韩愈《师说》

【释义】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摘自韩愈《师说》

【释义】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3、勤学

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

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初。

由其不能学,所入遂异闾。

两家各生子,孩提巧相如。

少长聚嬉戏,不殊同队鱼。

年至十二三,头角稍相疏。

二十渐乖张,清沟映污渠。

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

—摘自韩愈《符读书城南》

    【注释】符,韩愈之子韩昶,小名曰符;城南,韩愈别墅所在。唐长安近郊之樊川,为庄园集中之胜地,韩愈在樊川有庄园,城南庄至宋代犹存。

【释义】木材能按圆规曲尺做成器具,就在于木工和轮匠、舆匠的勤奋劳动。人之所以能够成才,就在于他饱读了诗书。诗书中的千般知识只有勤奋才能获得,不勤奋肚子里就会空空的。小孩刚出生的时候,学习能力是差不多的,并没有贤愚之分。由于有的后来不能勤学,所走的门径也就不同了。两家各自生下来的小孩,小的时候是一样的聪明。年岁稍大一点的时候在一起玩耍游戏,就像一个鱼群队里的两只鱼一样,看不出有什么不同。到了十二三岁的时候,各人表现出来的才智就稍有不同了。等到二十岁的时候,差别就变得很大了,就像污渠和清沟对映一样泾渭分明。到了三十岁的时候,人已经长成,区别就会如同龙和猪一样大。

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

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记事者必提其要,

纂言者必钩其玄。

贪多务得,

细大不捐。

焚膏油以继晷,

恒兀兀以穷年。

—摘自韩愈《进学解》

【释义】嘴里不断地诵读六经的文章,两手不停地翻阅着诸子百家的书籍。对史书类典籍必定总结掌握其纲要,对论说类典籍必定探寻其深奥隐微之意。广泛学习,务求有所收获,不论是无关紧要的还是意义重大的都不舍弃。点燃灯烛夜以继日地学习,常常勤劳不懈一年又一年。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一摘自韩愈《劝学篇》

【释义】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顺风船可驶,如果你想要在广博的书山、学海中汲取更多更广的知识,“勤奋”和“刻苦”是必不可少的。这句诗可以做为座右铭来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学习上哪怕不聪明,只有勤奋、坚持不懈,才会有所收获,走向成功。

4、贫富

贫莫愁兮富莫夸,哪见贫长富久家。

【译义】贫与富不过是人生的一种境遇而已,贫与富都很难恒常,我们要学习的是,无论贫富,我们都会良知不失,底线不失,修养不失。修养从本质上说,无关贫富。从社会来说,一个公平公正的合理的社会制度则是提升人们修养最好的土壤。良知在人心,天道亦在人心。

5、德行

君子与小人,不系父母且。不见公与相,起身自犁锄。

【译义】强调做人不能靠父辈、不能靠背景,要靠自己的奋斗。成为君子还是成为小人,全看他们各自努力不努力。君不见,多少宰相、公卿都出生于普通农家啊。所以说,人没有贫贱之分,只有一个区分就是有没有才华、有没有学问,这是最大的区分。

有人问我尘世事,摆手摇头说不知。

须就近有道之士,早谢却无情之友。

退一步自然优雅,让三分何等清闲。

忍几句无忧自在,耐一时快乐神仙。

贫莫愁兮富莫夸,哪见贫长富久家。

宁可采深山之茶,摸去饮花街之酒。

大丈夫成家容易,七君子立志不难。

吃菜根淡中有味,守王法梦中不惊。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摘自韩愈《进学解》

【注释】 精:精通、精深。指学业上的精深是通过勤奋学习得来的。
【释义】 勤奋学习才能在学问上有所精进,玩乐嬉戏的话就会荒废学业;人之品   性因为勤于思考而得到完善,随波逐流的话就会败坏。

【感悟】此文是韩愈在担任国子监博士,即唐代中央大学教授时,为学生们所作,表面上是在督促他们勤奋学习,实际上在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虽本意如此,但“业精于勤”、“行成于思”这八个字,却是韩愈家风的真实写照。

6、做事

韩愈,被誉为唐中后期“儒家中兴”的领袖人物。在他所生活的那个年代,佛教盛行,儒家衰落,社会若要实现中兴,必用儒家之道匡扶社稷,改善民生。这是韩愈坚信的理念,这是韩愈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这也是一个文人的本心。体现在一个官员身上,那就是为公为民的担当。

韩愈仕途坎坷,年近不惑,才在国子监担当了“四门博士”,相当于现在国家高等学府的教授。此时正值灾荒年,朝廷为确保稳定,取消了全国科考。韩愈认为此决断过于草率,让众多有才能的人空等十年寒窗。于是,他便上书朝廷为天下读书人鸣不平。熟料,上书不成,韩愈却被撤销了“四门博士”的头衔。

在自荐下,韩愈归顺到当时京兆尹李实门下。李实感叹韩愈才华,安排韩愈任京城监察御史一职。这个官衔并不大,但可以直面朝廷,职位特殊。通过走访、调查,韩愈看到民间连年灾荒,百姓生灵涂炭。而在李实等人的蒙蔽下,皇帝以为天下太平。

此时,是跟随恩人李实,遮蔽事实?还是恪尽职守,以表实情?责任与担当,让这个不起眼的小官选择了后者。因此,韩愈第一次被贬至今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

韩愈想不通,他曾感慨:“天子恻然感,司空叹绸缪。谓言即施设,乃反迁炎州。”这首诗的大意是,皇上看了奏章之后,顿生恻隐之心。宰相看了之后觉得,韩愈果然是有情有义的人。百官们知道了以后觉得,应该赶紧按照韩愈的说法,去具体落实执行。做梦都没想到,反而下来的诏令,是把韩愈贬往遥远的阳山。

不仅在当监察御史时,即使后来官位越来越高,韩愈依然愿意仗义执言,众所周知的《谏迎佛骨表》就是这样出炉的。在《谏迎佛骨表》中,韩愈将唐宪宗一顿痛骂,直指尚佛贬儒的害处。这一次,他险些丧命,被贬到今广东省潮州市。

仕途不顺,起起落落。然而,更令人敬佩的是,韩愈不管身处何地,境遇如何,他都始终为民谋福。

其实,韩愈每次被贬他乡的时间并不长,多则一年时间。然而,他却在阳山、潮州等地老百姓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是为什么呢?

与许多文人或者官员不同,韩愈被贬后并不自暴自弃,他心系苍生,在当地有所作为。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华,且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全方位人才。

韩愈有诗云:“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诗里有遗憾,有悲凉,但诗里更多的是“除弊事”的决心。这就是韩愈,一个不折不扣的文人,一个敢于担当的官员。

做人,讲原则、说真话;做事,敢担当,愿奉献。这是韩愈所传承的韩氏家风,也是韩氏家风文化的精髓所在。

韩愈一生坎坷,但勤学上进、清廉刚正的家风塑造了他不屈的人格,社会责任感和文人使命感伴随他的一生。无论是劝学文《师说》《进学解》,还是家训诗《示儿》《符读书城南》,勤学苦读在韩愈的家训、教育思想中一以贯之,不仅直接影响了其子孙后代,更感染了当时和后世的无数学子

7、自立

金璧虽重宝,废用难贮储。

学问藏之身,身在则有余。     

—摘自韩愈《符读书城南》

【释义】黄金璧玉虽是重宝,但难以储藏。学问藏在自己的身上,不管到哪儿都用之有余。

君子与小人,不系父母且。

不见公与相,起身自犁锄。

—摘自韩愈《符读书城南》

【释义】君子与小人这两种人,全是他们自己努力不努力的结果。难道不见有这样的公卿与宰相吗?他们就是出生于农家。

时秋积雨霁,新凉入郊墟。

灯火稍可亲,简编可卷舒。

岂不旦夕念,为尔惜居诸。

恩义有相夺,作诗劝踌躇。

—摘自韩愈《符读书城南》

【释义】城南入秋,阴雨初停,凉爽的天气已遍布村野郊外。正好可以趁着灯火,打开书卷来读。从早到晚我都顾念着你,只望你能珍惜光阴好好读书。孩子,我深爱你但我必须教你对的东西,写这首诗是为勉励徘徊不前的你。

始我来京师,止携一束书。

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

此屋岂为华,于我自有余。

中堂高且新,四时登牢蔬。

前荣馔宾亲,冠婚之所于。

庭内无所有,高树八九株。

有藤娄络之,春华夏阴敷。

东堂坐见山,云风相吹嘘。

松果连南亭,外有瓜芋区。

西偏屋不多,槐榆翳空虚。

—摘自韩愈《示儿》

【注释】①长安:京师,今西安;②敷:覆盖;③翳:盖也。

【释义】当年我刚来长安的时候,只带了一捆书。辛勤奋斗三十年,才有这样的房和屋。房屋并没有很华丽,但对我来说却足够了。正房高大又新修,一年到头有荤素。前庭宴宾客,家眷后边居。庭院无它物,高树八九株。葛藤缠高树,春天开花夏荫覆。坐在东屋可见终南山,云浮风吹相交住。松果之树连南亭,院外还种瓜和芋。西厢偏房屋不多,槐树榆树罩空虚。

(《在家风故事千古传》的第二则“打开天窗说命运”中有详细叙述)

六、韩愈家庭教育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纵观韩愈的一生,不苟现状,敢于登攀,险象四伏,举步艰难,有伤,有悲,有忧,有痛,有爱,有恨……

论其思想,则复杂多变。源于儒学亦有离经叛道之言。以儒家正统自居又相信天命鬼神。盛赞孟子辟排杨朱、墨子又主张孔墨相用。提倡宗孔氏、贵王道、贱霸道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政治上极力维持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唐代中期在边境和重要地区设节度使,掌握当地的军政,后来权力逐渐扩大,兼管民政、财政,形成军人割据,常与朝廷对抗。唐代藩镇割据主要表现在河北)。

詳细说来,有六大作为,对后世亦算启发:

①、关心民生,奏请减赋。

贞元十九年(803),韩愈岀任监察御史,给唐德宗李适上《请宽民徭免田租之敝》书,说京畿之地连年干旱,饿殍载道,加之长安宫市弊端多多,宫廷内侍以低价买百姓的东西带有强买强卖的性貭(如白居易《卖炭翁》中所描述的情况)。韩愈洋洋数千言,请求朝廷免除、宽限百姓税赋,直击时弊,使唐德宗大怒。一道圣旨贬韩愈为阳山县(今广东阳山县)令。不久移为江陵府(今湖北省江陵市)椽曹。唐宪宗李纯元和元年(806),韩愈被召为国子监博士。升任都员外郎。元和十二年(817),韩愈随裴度平淮西有功,拜刑部侍郎。

②、反对佛道,为民请命。

这在写韩愈51岁《谏迎佛骨表》时,已有交待。

③、德政非同一般,尤其在阳山、潮州一带。

作为自身难保的罪臣,并未消沉颓废,并非沿袭“大官谪为州县,簿不治务”的陋习,反而时时、事事像一个按资历刚从下层提拔上来的小吏一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遗余力地做了五件事;1、抑制权贵;2、驱除鳄鱼。韩愈经调查得知,郡西一个潭水里有鰐鱼,长数丈,经常吃百姓禽畜,弄得老百姓苦不堪言,韩愈无乃作《祭鰐鱼文》,并临潭宣读:文曰:“前代德薄之君,弃楚、越之地,则鰐魚涵泳于此可也。今天子神圣,四海之外,抚而有之,说潮州之境,刺史县令之所治,岀贡赋以共天地宗庙之祀,溪魚岂可与刺史杂处此土哉?刺史受天子命,令守此土,而鳄鱼悍然不安溪潭,食民畜熊鹿獐豕,以肥其身,以繁其卵,与剌史争为长。刺史虽驽弱,安肯为鰐鱼低首而下哉?今潮州大海在其南,鲸鹏之大,虾蟹之细,无不容鳄魚朝发而夕至。今与鳄魚约,三日乃至七日,如顽而不徒,仍为物害,则刺史选材伎壮夫,操劲弓毒矢,与鳄鱼从事矣!”,说来也怪,当天晚上,电光闪闪,风雷激荡,不数日,潭水就干涸了,鳄鱼都迁徒走了。虽说故事有点离奇,但驱鳄实有其事,只不过,当地老百姓把它给演绎了;3、赎放奴婢。当时在潮州,尤其在后来的袁州,老百姓只要卖身为奴,超过期限无钱赎身的,就得永远做主家的奴隶。韩愈到这后,先是设法赎回被卖的人,然后彻底废除了这项陋习;4、尊师重教,兴学育才。传说,为了办教育,韩愈还捐岀了自己的微薄工资;5、修堤凿渠,奨劝农桑。

为此,韩愈受到当地士人、学子、农工、商界的拥戴和传颂,其位与灵祐关圣帝君、天后圣母、观音大士同,以至橡木、恶溪、北山、笔架山、制锦坊、城南书院被分别易名韩木、韩江、贤令山、韩山、昌黎路、韩山书院,韩公祠、允元亭、留衣亭、马嘶岩、叩齿庵、祭鳄旧址、景韩亭、韩岽笼云、泰山北斗坊等遗迹举目可见,访问岭、插薯苗、韩公帕、灰墙瓦屋、走马牵堤等传说随处可闻。难怪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热情赞颂他:“不虚南谪路八千,赢得江山都姓韩”。

④、手握文柄,发动古文运动。

为了我国文学事业的发展,韩愈指岀,“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文以载道”,“文道合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力求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反对六朝(222一589,孙吴,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以来的骈丽文风,提倡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和杨雄等先秦、两汉古文(散文)。坚持“词必己岀”、“陈言务去”、“去粗取精”、“古为今用”。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立引为本”,“立言为表”,“不平则鸣”,坚持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主张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作者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为了彻底把骈文打翻在地,韩愈认为学习借鉴古人的文章应“师其意,不以其辞”,即要创新不要刻意模仿,要吸收民间创造适合时代需要的新辞,做到文从字顺、通达流暢、合乎语法,摒弃一切陈词滥调。

至于“骈文”,原名叫“今体”或“丽辞”,柳宗元在《乞巧文》里把它称作“骈四俪六、锦心绣口”,后来简称为骈文或四六文。骈是二马并驾的意思,它有对称的字句组成,排比对仗,典故繁多,词彩华丽,音调和谐,对我国文学发展起过积极作用,但因受形式主义影响,堆砌典实,炫耀词彩,阻碍了内容的表达和思想的创新。1、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十年(544),开始岀现了要求用散文化的古文化代骈文的先声。掌握实权的宇文泰(后为北周的开国皇帝)和苏绰,不满当时的浮艳不实的文风,提倡用古奥的商、周时代的《尚书》诰命文体来代替骈文。当时文臣柳庆首先用它写写了一篇贺表。第二年,苏绰亲自撰写了一篇皇帝祭庙的《大诰》。与此同时,朝廷规定,所有文告、奏章都要如此写。虽然《尚书》式文体太古奥,改革不久失败,但它成为古文运动的第一个信号;2、隋文帝杨坚开皇四年(584),新兴的皇朝发现吟风弄月、精巧浮华的骈文不利于统治和建设,也下令不许用华艳词句写作,并惩办了一个用骈文写表章的州刺史。接着御史李谔上书建议禁止华艳丽句,隋文帝予以肯定,并明令下诏,颁行全国。李谔比隋文帝、宇文泰、苏绰都跨前了一步,但他只反对华艳丽句,但对骈文形式并不完全反对,因为李谔本人的奏章就是用骈文写成的;3、武后时,陈子昂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发表,又举起“复古”的旗帜,使整整一代作家卷进了文学革命的洪流。陈子昂给予古文运动的先导作用,主要是初步奠定了古文运动的理论基础。4、唐玄宗李隆基时代有古文作家萧颖士和李华把儒家的经典《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古文的依据和标准而大加提倡。李华说:“文章本于作者…《六经》之志也”。5、唐代宗时代的韩会和唐德宗时代的柳冕先后指岀文章应以儒家规定的道德教条教育人。韩会认为,文章必须合于“圣人之情,才能“助教化、“备劝戒”。柳冕认为“文章本于教化,形于治乱,系于国风”。从萧颖士到柳冕,奠定了古文以儒家思想为根据的理论基础。接着,为古文在形式体裁上树立标准的是独孤及,他正面抨击当时骈文的弊病,说:“其风流荡而不反,乃至有饰其辞而遗其意者,则润色愈工,其实愈丧;及其大坏也,俪偶章句,使枝对叶,比以人病四声为梏,拳拳守之如法令也;并指岀正面师法的榜样是贾谊、司马迁和班固。他的学生梁肃更要求人们“敦古风,阅传记”。学习传记文学,正是骈文所不能进入的领域,也是后来古文运动取得重大成就的领域。萧颖士、李华、韩会、柳冕、独孤及和梁肃等人,在古文创作方面也做了一定的尝试,扩大了古文的影响。在创作实践上取得较高成就的是元结,他文字朴实,不尚华彩,写政论文和杂感敢于面对现实,提出批评,写游记简淡幽雅,不谁琢,成为后来古文运动创作上的先驱。6、从唐德宗时代起,古文运动获得了一个大规模的进展,卷进运动潮流的作家如李观、欧阳詹、刘禹锡、白居昜、元稹等人,促成这一辉煌胜利的决定人物是韩愈和柳宗元。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到召回京师,依次任监察御史(相当于今天的最高监察院监察员)、山阳县令、刑部侍郎(相当于今天的司法部副部长)、潮州刺史(相当于今天的市长)、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今天的市长或大学校长)。期间,韩愈至所以提倡古文,首先是与他试图恢复儒家道统的思想宻切相关。在一封《答秀才书》的信中,他就明确表示:“愈之所以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耳。”,因此,提倡改变过去那种文章形式。就是给散文以较为自由的表现形式,以便更好地表达文章的思想内容。为此,又将写作的重心放在道德修养上。同时指岀,要写好文章,仍需“穷究于经传、史记、百家之说,深潜乎训义,仅复乎句读,砻磨乎事业,而奋发乎文章。”,与此相关,他还发挥司马迁以来“不平则鸣”的思想。对于具体作家来说,则是“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他认为历史上的屈原、司马迁、陈子昂、李白、杜甫等都是善唱的作家,从理论上讲,便是“平和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攻,而穷苦之言易好也。”,为实践他改革文体的思想,他自己斦撰的文章往往就写得浅显明白而又新颖生动;他创造了一些新的、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不塞不流,不止不行”、“行成于思”、“同工异曲”、“面目可憎”、“垂头丧气”、“俯首贴耳”、“揺尾乞怜”等);而又能基于真情实感,发为心声,所成之文多有一种气势奔放、流转自如的风格。韩愈的这些思想和实践,不久就遭到时人的讥笑、排斥。但他不顾众议,仍坚持己见,对开始从事写作古文的人们尽力扶持和支持,在《举荐張籍状》中推举张籍“学有师法、文多古风;”;在《与袁相公书》中赞美樊宗师“善为文章,词句深刻,独追古作者为徒”。与韩愈差不多同时,年岁稍少的柳宗元,于顺宗时以尚书礼部员外郎身份参加了王叔文(开州司马、翰林学士)、王伾(左散骑常侍、太子侍读)为首的“永贞改革”,八个月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又转柳州刺史。贬官期间,闲职无事,读百家书,“乃少得知文章利病”。他特别推重西汉文,认为其“成败兴坏之说大备,无不苞也”,反对魏晋以后的文章写作,因为它们只是追求“眩耀为文,琐碎排偶”、“骈四俪六,锦心绣口;官沉羽振笙簧触手。观者舞悦,夸谈雷吼。独弱臣心,使甘老丒”,但柳宗元的功绩还主要在支持和维护韩愈,写下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并培养许多青年作家,使古文在这一时代树立起广泛的威信。韩愈提倡古文,受到的阻碍和打击很大,他的学生、女婿李汉(淮阳王李道明六世孙,少事韩愈,通古学)在《昌黎集序》里记叙他当时的处境是“时人始而惊,中而笑,且排先生益坚”。只有柳宗元站岀来给于支持。当韩愈写《毛颖传》受人嘲笑时,柳宗元就写《读韩愈所著毛颖传后题》,挺身为他辩护,指责论敌不懂好坏标准,只喜欢“摸拟窜窃,取青媲白,肥皮厚肉,柔筋脆骨”之类的东西。当韩愈向人推荐柳宗元的文章时,柳宗元谦虚地说韩愈才学高他许多,只有司马迁可以相比,连杨雄也赶不上他“倡狂恣雎,顾意有所作”,推尊韩愈,为古文张目。在《答贡士廖有主论文书》中说:“我在亰都时,好以文宠后辈;由吾知名者,亦为不少焉。”韩愈、柳宗元之后古文运动的继承者朝着两个方向发展:第一个方向是从内容上把古文变成宣扬儒家孔孟之道的讨论书,而从形式上追求平易、通顺的文风,其领导者为李翱(唐代大臣、哲学家、散文家,北魏司空李沖十世孙);第二方面是偏面地发展古文运动中提岀的“创新”主张,追求奇险怪僻,其领导者为皇甫湜(韩愈学生,宰相王涯外甥,殿中侍御史、内供奉职,“牛李党爭”引发者)。晚唐古文运动的继承者有孙樵、沈亚之、皮日休、陆龟蒙和罗隐。与中唐轰轰烈烈的古文复兴运动比,他们的创作、声势远远不及,但毕竟巩固了古文运动的开展,使古文之脉延续下来。最后完成者是北宋的诗文改新运动。其理论上的代表人物是厂介、柳开、孙复、穆修和尹洙等人,古文创作上的代表人物是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等人。他们在如下三个问题上继续并完成了古文运动:1、重新提岀并廓清古文创作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2、重新编定和刋印韩愈、柳宗元文集,确定方向,继承和发展中唐古文运动;3、重新确认古文创作实践的标淮,推崇平易通顺而反对生僻艰深。从此,骈文再也未能在中国文学史上死灰复燃。

⑤、发现人才,保护人才

韩愈进士及第前曾落榜三次,故岀任后深感发现、培养、选抜、保护人才的重要。他曾说;“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还说:“木在山马在肆,如工匠过之而不晲,虽栋梁而不能为之用。反之,伯乐一顾马价增三倍……”福昌(今河南洛阳市宜阳县)人李贺,家贫,虽才华出众,却难以为世所用。韩愈任东都洛阳国子监博士时,看到了李贺的诗,就问门生张籍,此人是古人还是今人?如是古人我们怎会不知道?如是今人,我们又怎能不知道?唐宪宗元和二年(807)的一天午后,韩愈谢客歇息,忽报李贺拜见,韩愈不顾疲倦,马上接见了这个小他22岁的年轻人。对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江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悥,提携玉龙为君死。)倍加称赞。李贺的父亲叫李晋,因避父之名讳,李贺不能参加进士考试,韩愈很为其报不平,就写了《讳辩》,认为李贺可以参加考试。唐李骈《剧谈录》载:“元和中,李贺善歌篇,韩文公深知所重,遇缙绅(古代称有官职的或做过官的人)之间,每加延誉(传扬好名声),由此声华(声誉荣耀)籍甚(荣耀根基,没有止境)。”确实,李贺之名气由韩愈而起。两年之后,韩愈还亲自登门访李贺,更是这个刚满20岁的年轻人风光无限;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孟郊,其《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唯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可谓妇幼儒皆知。然大半生穷困潦倒,46岁时才中进士,曾任溧阳(现归江苏常州市)县尉,由于不能舒展抱负,遂放迹林泉徘徊赋诗。为此,韩愈特意为这个长他17岁的遗才写了一首长诗以荐士,并多次上书宰相宣扬他的人品、诗品,使这个大器晚成的诗人为世所重。谁知孟郊63岁暴卒,韩愈亲撰《貞曜先生墓志铭》,全面肯定这位杰岀的诗人;和州乌江人(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张籍,在中唐时期遇到盛行元稹、白居易而忽视李白、杜甫的诗风。韩愈担心张籍受这种不良现象的影响,特意写了《调张籍》一诗,指岀:“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依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亱梦多见之,昼思反微茫。徒观斧凿痕,不瞩治水航。……”谆谆告诫他,万不可抛开李杜。根据资料,孟郊、张籍二人名位未振,韩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张籍终因科举及第而名扬于世;平常,韩愈学馆之中,授教者都在十六七人上下。有时虽然耽误了吃饭,也从不戒意,颇能循循善诱,勉励、提携后来人。

⑥、诗歌等各类创作以诡取胜

大力矫正唐代宗李豫大历以来的平庸诗风,主张雄健壮阔、奇崛奔放。

基于此,其主要著作《昌黎先生集》四十一卷,约七百余篇,无论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状、疏章、哀辞、祭文、墓志都写得构思奇特、结构紧严、思想深刻、内容丰富、骈散相间、节奏铿锵、明快流畅、逻辑性强,其中的《原毁》《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进学解》《送穷文》《送李愿归盘谷寺》《柳子厚墓志铭》《祭十二朗文》《马说》《山石》《左迁至蓝关示至孙湘》等皆为千古名篇;他的杂文更令人叫绝,或内容深刻、说理透彻,或幽默滑稽、尖锐泼辣;他的记叙文有着诗一般的语言、赋一样的抒写手法,或语重句奇、大笔淋漓,或夹叙夹议、亲切感人,融叙事、说理、抒情于一炉,墨酣笔饱,情感真挚撼人心魄。为此,韩愈赢得天下一片叫好声:

刘禹锡称愈“手持文柄,高视寰海。”;

杜牧称愈“杜诗韩笔。”;

辛文房称愈“继道德之统,明列圣之心。”;

皇甫湜称韩文是“如长江秋清,千里一道,沖飚激浪,瀚流不滞”;

李汉称韩文“奇特如蛟龙翔舞、虎风腾跃”;

苏洵称愈“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魚鼋蛟龙,万怪煌惑”;

秦观把文章分为五类,称囊括诸家的韩愈的文章是成体之文,他集各体之大成,包括了列子、庄子的论理之文、苏秦和张仪的“论事之文”、司马迁和班固的叙亊之文“、屈原和宋玉的托词之文”;

苏东坡称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司马光称愈“文公杰然,振而起之,如雷霆列星,惊照今古。”

司空图称愈“驱驾气势,若掀雷挟电,撑抉于天地间。”;

叶燮称愈“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

明朝以来文人学士皆推崇文公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若泰山,似北斗,仰之,望之,尊之,效之;

曾国藩称韩文“确乎不抜之气,古人雄奇之美,以昌黎为第一”;

毛泽东说:“学校(指毛泽东于1913年一1918年所求读的湖南第一师范)里有一个国文老师(指袁仲谦),学生们给他起了个袁大胡子的外号,他嘲写我的文章,说它是新闻记者的手笔。他看不起我視为楷模的梁启超,认为他是一个半通不通的人。我不得不改变我的文风,去钻研韩愈的文章,学会了古文的措词。所以,多亏袁大胡子,今天我如果需要的话,仍然能夠写岀一篇过得去的古文。”还说:“韩愈文集,为李汉编辑得全,欧阳修得之于隨县(今湖北隨州市),因以流传,厥(相当于其、之、才、乃等)功伟哉。”由此可见,韩愈对毛泽东的影响是很深的,气势沛然,情感炽烈,义理跌宕,很得韩愈之笔意。1952年,毛泽东给袁仲谦写了墓碑,表达了他对恩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自然也流露岀他对韩愈的高度评价和无限敬佩之情;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蔡涵墨称韩愈“穷理尽性。”;

香港大学教授何沛雄称韩愈“徵圣明道。”;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国盈称韩愈“手持文柄 声名塞天。”;

台胞戴至昂称韩愈“芝兰自得山川秀、松柏长留天地春;

著名作家浩然称“太行黄河”养育的韩愈是全人类之精华;

1983年8月邮电部发行了韩愈特种纪念邮票;

1984年6月“孟县韩愈墓祠”被河南省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12月上旬,国内外近百名专家、教授、学者在广东汕头市召开了“韩愈学术讨论会。”;

1989年11月“孟县韩愈研究会”宣告成立;1990年8月,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孟县韩愈研究所”宣告成立……

可以预料,随着时间的推移,缅怀韩愈的方式将越来越多,纪念韩愈的活动规模将越来越大。因为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韩愈都是一个屈指可数的、光明磊落的、集“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诗人”于一身的伟人,都是一个在久远的年代里堪为中外文人楷模的不朽人物。

(附世界韩氏拜祖寻根记碑)        (附德育教育基地碑)   

(附世界颂韩碑)                 (附中学师生宣誓碑)

作者简介:刘文泽,男,河南邓州人,河南大学毕业,笔名唱野,曾在河南舞阳县文教局、郑州大学附中、郑州十一中、郑州幼儿师范、郑州师专筹备处、郑州教育学院等单位工作。曾任郑州幼师业务校长、郑州师专筹备处负责人之一及郑州二十四中业务校长、正校级调研员兼工会主席等职。现为河南作协会员、中学高级教师。已岀版《读史览胜》《节庆荟萃》和主编的《列子遗风》《列子故里话列子》及参与编撰的《列子传说》。《御马随风》《钟灵毓秀》即将付梓。

电话:13939091498

通讯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109号

0
0
 

相关链接

 

热点资讯

1   荥阳市公安局开展健步走活动
2   台湾爱国人士黎建南
3   【五一我在岗】筑牢市场监管防线 护航“五一..
4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5   「援沪归来」辽宁盘锦蓝天救援志愿者团队支援..
6   “全国劳模”李高峰老师到我校为学生做励志讲座
 
相关资质
凤凰新闻网络电视台作品登
凤凰新闻网络电视台作品登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等技书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等技书
商标注册证2
商标注册证2
商标注册证
商标注册证

 

网站首页 | 法治观察内参 | 网站简介 | 组织机构 | 管理制度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新闻小记者 | 人员查询


涉未成年人举报办公电话17601015966 Copyright © 2021-2022 最美凤凰传媒网 zmzgmtbd.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公安备案11010602104145 广播电视台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4631号

京ICP备2022005926-6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与有害信息举报电话:15901183567 邮箱:zmzgmtbd@163.com 本台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电话:010-53656857 法律顾问:北京路通法律咨询服务有限公司010-53317369

本网所有信息不代表{ 最美凤凰传媒网}观点,信息有部分来自媒体、个人、企业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的请来电或来函。引用本网稿件须经本网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站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