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欢迎来到最美凤凰传媒网,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  创建桌面  |  关于我们 
 

报道中心

视频中心

直播中心

地方频道
最美中国 最美亮点 最美生态 最美法制 最美资讯 最美故事 最美访谈 最美综艺 最美教育 最美三农 最美景区 国防教育 最美新闻 武林风台 最美美食 最美专家 最美风尚 最美航天
最美信息 最美教师 最美公益 最美科技 最美乡村 最美医生 最美生活 最美书记 最美城市 最美市民 最美党员 最美企业 最美单位 最美印象 最美专题 最美观点 最美评选 最美行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频道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地方频道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频道
王守安:缅怀母亲(回忆录)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 2023-12-12 20:19:00   浏览:347次
                                                   #孝贤杯#


缅怀母亲(回忆录) 

王守安 


      

     2023年6月2日是母亲逝世18周年纪念日,特将这篇迟到的纪念文章,献给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 。    

母亲只是一位十分普通的劳动妇女,但她的身上凝聚了许多中华女性的传统美德。母亲1927年(民国十六年)出生于河南滑县牛屯乡樊蔡村,是家门长女。时在故乡教书的外祖父樊济斋是一位颇受乡人敬重的文化人。他给女儿起了一个男性化的名字——樊华魁,字梅溪。意在望其一如男儿,报效中华,出人头地。然而,在当时风雨飘摇的旧中国,多少好男儿尚且报国无门,一个穷乡僻壤的弱女子何以成就事业?于是她在随外祖父读了几本《三字经》《百家姓》后,便隐身闺中,在家庭的熏染下,潜习纺纱织布、针织女工,时而也帮助家中做些农活。

       母亲自幼 爱党、爱国、爱家乡 。抗战时期,她受外祖父抗日进步思想的影响,十二岁时便报名参加抗日童子军(儿童团),作为一个女孩子,当时在当地引起反响。抗战胜利后参加中国新民主义青年团(前身为中国民主青年团),送公粮,做军鞋样样走在前。1947年与我父亲结婚后,担任大王庄村妇女主任,为故乡的土地改革、互助组与合作社建设付出了血汗。母亲一生心系故乡,即使后来进了城,也念念不忘故乡。去世时唯一的遗嘱,就是希望能安葬在故乡的大公河旁。

      我是1949年出生的,儿时的许多记忆都深深镌刻在脑海里。多少次,在母亲哼唱的儿歌里进入梦乡;多少次,梦醒来看到母亲在煤油灯下为儿缝衣裳;母亲盘膝摇着自制的纺车发出的嗡嗡声,母亲在自家田地拉犁耕种时的坚强身影,都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脑海里。但下面这几件事,却是我终生难忘的……



       一回是大约3岁多刚记事时,父亲在刚成立不久的开封市政府工作,我和母亲在老家小村生活。一天半夜里醒来不见了母亲,而自己被反锁在老屋中。农村的夜是漆黑的,没电,而我又不会点煤油灯。当时,刚解放不久,豫北大平原不太平,阶级敌人报复红色政权,暗杀村干部时有发生。母亲做为村新政权的妇联主任,也时常受到危险的威胁。正当我惶恐万分之际,母亲回来了。她肩上跨着一支步枪,斜背着子弹带,扎着牛皮带,腰里还掖着一颗手榴弹。嘿,那个威武劲儿,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后来,我才知道,母亲那天是带着民兵队去抓了两名从外乡流窜来的坏分子。由于在抓捕过程中,母亲临危不惧、冲锋在前,受到了乡政府的表扬,那天在村里的打麦场上开大会,乡里的领导亲自给母亲戴上了大红花。

      二回事是1953初冬,由于秋庄稼大旱绝收,家中断粮。26岁的母亲不得不决定带我去开封和父亲团聚。那天,天气阴冷。母亲挑个担子,一头是我,一头是锅碗瓢盆破被褥,半夜赶早出发,步行80里,傍晚才走到柳园口。母亲的肩膀都磨破了皮,一双“解放脚”(妇女在旧社会缠裹过,解放后又放开的脚俗称解放脚。脚弓脚板脚趾往往因骨折而畸形)走路踉踉跄跄的。我们在河堤边一棵柳树边坐下,母亲下脱下鞋来,一看脚板血泡一片。母亲拿出针线挑烂血泡,再抓把黄土面撒上止血。我问母亲“娘,你疼吧?”母亲笑着说:“只要俺儿不饿死,娘再疼也值得。”

      后来我们上了当天最后一班从北岸到南岸的平板帆船,没想到船到河中时老天变脸,雨雪交加,风催浪涌,帆船一时失控,顺流而下。船老大让放下帆蓬用篙撑船,无济于事。乘客的行李物品都被滑落到河中。母亲一手抱着船上的缆桩,一手把我紧抱在怀里,听任河水和雨雪把浑身浇湿。好不容易接近岸边,因帆船靠不了岸,船家让涉水上岸。母亲把我用被单绑在背后,拄着那根老扁担,在齐腰深的黄河里一步一歪地超前挪着,爬上岸时,母亲一头栽倒在地。望着为了我受尽苦难的母亲,如今双眼紧闭,面无血色,气息奄奄,我不禁大放悲声。后来,多亏一位车把式老乡出手相助,我们才终于与父亲团聚。后来,因父亲参加省府工地建设,我们便随着搬迁到了郑州。


三回事是1959年自然灾害时,我和母亲、还有弟弟妹妹随母亲从郑州下放再次回到故乡。那时村里缺乏男劳力,主要农活全靠妇女儿童。母亲回乡就又干上了妇女队长。带领大家挖河修渠、翻地种田,忙的不亦乐乎。那时大食堂的饭食每天都吃不饱,我和母亲、弟弟、妹妹四个人每顿饭只分给一个半杂面菜窝头、一瓢半玉米面稀糊涂汤。我和弟弟妹妹吃不饱,饿的直哭。母亲就把那仅有的窝头让给我和弟弟妹妹吃。她自己饿着肚子去上工。一次,在挖河工地运土时,由于饿的头晕眼花,从堤坡上滚下来,把腿摔折了。当乡亲们把母亲抬回家,正呻吟的母亲看到我和弟弟,立即停止了呻吟,痛苦的脸上竟然绽出了笑容。她对我说:“娘的脚扭了一下,你带弟弟出去玩一会,别在家里。”她是不想让我们看到她治疗时受的苦。因为农村缺医少药,人们有了病没钱到城市大医院,只能用土法治疗,不能用土法就干熬硬撑,至于能不能撑过去,就听天由命了。我乖乖的带弟弟到院子里去了,不久听到母亲撕心裂肺的叫声。我向屋里冲去,被大人拽住了......后来,我才知道,那是几个人按着,另有人拽着腿脚为母亲接的骨。母亲卧床几个月,队里派人送来一筐红萝卜和红薯,作为对伤号的抚恤补助。这件事,母亲一直没让告诉父亲,一直到她临终,大概父亲也不知道。他知道的,是母亲因为长期营养不良,患了肝病(当时叫浮肿),小腿上指头一按一个坑,许久下不去。

 

      说起母亲为父母尽孝的事,可谓传遍十里八乡。外祖父外祖母一家在1960年为避免被饿死下了关东,落户在吉林省白城地区洮安县一个叫那金的小村里。那里土地多,人是饿不死,就是交通不便,亲人相见难。河南到吉林三千多里路,来回交通要花几百元钱,当时那可是个大数目,一家人省吃简用也得攒几年。外祖父来信说:叶落归根,死后很想和外祖母合葬在故乡的土地上。母亲记住了。70年代初,外祖母先走了,埋葬在吉林的黑土地上。1974年,外祖父去西安灞桥电厂看我舅舅,心脏病突发,也逝去了。母亲遵循老人嘱托,费尽周折,把外祖父的遗体从陕西迎回豫北滑县蔡村娘家老屋后,又带着多年来省吃俭用的路费去了吉林。两个半月后,满脸疲劳、又黑又瘦的母亲回到了故乡。一副扁担两只筐,一头挑着我的外祖母、她的亲娘的遗骨,一头是衣服、被子、开水瓶和干粮,回到了她的娘家,把二老合葬在了一起、合葬到了故乡的土地上。至于她是如何挑着一具遗骨从吉林回到河南来的,路上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她没给任何人说起过。只是在二老入土时,听她喃喃说:“爹呀!娘呀!恁二老如愿了,恁就安息吧!为了让恁落叶归根,闺女我可是用去了半条命呀!”再后来,才听父亲说:母亲是乘车去的,回来全部是步行,总共走了3200多里的路,是用一副扁担挑子,一步步把外祖母的遗骨从位于吉林省的最北部的那金村挑回来的。因为她挑的是遗骨,所有的车都不愿载她,旅店也不让住。她只好夜夜露宿在路边街头桥下.......外祖父母的事办完了以后,母亲又以最快的速度,三个月时间,帮老实木讷得像头牛一样的舅舅从东北迁回了户口,盖了三间瓦房,成了家......那期间,她既是房屋设计,又是盖房指挥,还是搬砖和泥的民工。直到现在我还纳闷,凭母亲当时那肝病初愈的身体,那羸弱的不到九十斤的身子骨,却能把外祖母的遗骨从三千里以外挑回来和外祖父合葬,又帮自己的兄弟成家立业,她不是凭的一腔孝敬心骨肉情又是什么呢?


母亲一生养育了我们兄妹五个,我是长子,下有弟弟妹妹各两个。我从上学即随父母先后到开封、郑州生活。由于父亲工作流动性大,加上家境困难(插班生可以减免部分学费),致使我光小学就先后上了6家。我先后在郑州读过的小学就有南学街小学、杜岭街小学、经八路建筑子弟小学、纬五路小学。1959年随母亲下放回老家,又在村办小学读了两年。1961年落实政策到了开封(因父亲又调回开封),又上了开封东郊的大花园小学。1962年我以优异成绩考入当时的开封市重点中学八中,1965年我初中毕业考取郑州金水河畔的河南省第一技术学校,自此远离家庭,返家次数日少。1968年中专毕业后分配到央企第二砂轮厂工作,粉碎四人帮后考取华东工学院,毕业后曾到省工会的杂志社做编辑,后又返原单位“二砂”,从普通员工一步步到领导岗位......虽然郑州距开封不远,然我潜心事业,终日忙碌,很少回家。对母亲的思念也只有在春节、国庆每年两次的探亲时倾诉。我记得在我入党时、在我晋级晋职时、在我评上高级职称时......我的喜悦总能唤起母亲喜悦的泪花。她总是不厌其烦的告诫我,要当个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要关心职工群众,千万不要当贪官......正是母亲的告诫如警钟长鸣,我从业40多年立功受奖无数、职务从工人到总经理、职称从技术员到高工、研究员、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面对一次又一次的诱惑,始终不为所动,经济上从无点滴错失。

      

   1968年刚工作时,我的工资每月只有33元,我除了吃饭每月都给母亲寄10元;1974年,我的工资是每月48元,我给母亲寄15元,尽管那时我已经娶妻生子,但给母亲寄钱似乎已成习惯。大概就是我寄的钱给母亲日后去吉林尽孝攒盘缠做了些贡献吧。我对自己最不满意的就是回家的次数太少了。想起每次到家时母亲灿烂的笑容,想起每次离别时母亲眼眶中难舍的泪花和风中飘拂的满头白发,我就一阵阵心酸。

    想起母亲,要说的真是太多太多了。所以,文章开了笔就收不住。母亲是一位顾大局识大体,集忠孝仁义爱于一身的母亲,是一位鞠躬尽瘁、吃苦耐劳、勇于牺牲、乐于奉献的母亲。照父亲的话说:“她的一生除了辛劳,没有享过一天福。她心里装着家乡父老、亲戚邻里、父母儿女,唯独没有她自己!”这,就是我的母亲,我的让我每每想起就羞惭无比、热泪纵横,再也难以报答的老娘亲。

   原创于2023年清明之际载《顶端新闻顶端作家》;12月8日修改重发。


作者简介

  王守安:笔名王安歌。河南滑县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经济管理学教授,注册高级职业经理人,党建专家,品牌专家,诗人,文艺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原河南分会理事,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郑州家协会原常务理事,郑州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国大别山五句头民歌传承人之一。《河南工人创作》《河南工人》《郑州企业》原主编,《企业家》《当代经济》河南记者站站长。曾任多家大型企业集团总经理、总裁、党委书记。现任中国科联经济中心研究员,河南省品牌联盟主席河南省企业品牌研究会书记,河南省书画家协会名誉主席,河南省入库管理专家,郑州市经济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郑州圆方集团、河南阿利餐饮集团、陕西西建集团、珠海大象集团等企业总顾问。中国十年改革创新奖、中国机械工业部管理创新奖、河南省人民政府社会科学奖的获得者。

   1973年在《郑州文艺》发表处女作《邙山抒怀》至今,发表诗歌5000余首,小说、散文、评论、报告文学300余篇。有《红水河的歌》《中国水泥万里行之歌》《岁月里流淌的歌》(上下集)《伟大的阻击》等10余部诗文集出版。曾获全国建设者之歌征集活动创作一等奖,河南省优秀文学作品奖,《河南日报》“河南诗会”创作一等奖,河南“烟城杯报告文学”一等奖,《中国机械报》报告文学作品一等奖,《中国建材报》优秀文学作品一等奖,河南省离退休干部原创诗词大赛一等奖,郑州市优秀文学作品奖3项。诗集《伟大的阻击》2020年4月出版后被誉为中国首部抗疫史诗。2021年获“河南省科教兴豫新闻人物”“郑州市优质高产诗人”称号。2023年1月获《顶端新闻.顶端作家》优质创作者称号。


0
0
 

相关链接

 

热点资讯

1   荥阳市公安局开展健步走活动
2   台湾爱国人士黎建南
3   【五一我在岗】筑牢市场监管防线 护航“五一..
4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5   「援沪归来」辽宁盘锦蓝天救援志愿者团队支援..
6   “全国劳模”李高峰老师到我校为学生做励志讲座

图片资讯

 
相关资质
凤凰新闻网络电视台作品登
凤凰新闻网络电视台作品登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等技书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等技书
商标注册证2
商标注册证2
商标注册证
商标注册证

 

网站首页 | 法治观察内参 | 网站简介 | 组织机构 | 管理制度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新闻小记者 | 人员查询


涉未成年人举报办公电话17601015966 Copyright © 2021-2022 最美凤凰传媒网 zmzgmtbd.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公安备案11010602104145 广播电视台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4631号

京ICP备2022005926-6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与有害信息举报电话:15901183567 邮箱:zmzgmtbd@163.com 本台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电话:010-53656857 法律顾问:北京路通法律咨询服务有限公司010-53317369

本网所有信息不代表{ 最美凤凰传媒网}观点,信息有部分来自媒体、个人、企业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的请来电或来函。引用本网稿件须经本网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站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