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欢迎来到最美凤凰传媒网,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  创建桌面  |  关于我们 
 

报道中心

视频中心

直播中心

地方频道
最美中国 最美亮点 最美生态 最美法制 最美资讯 最美故事 最美访谈 最美综艺 最美教育 最美三农 最美景区 国防教育 最美新闻 武林风台 最美美食 最美专家 最美风尚 最美航天
最美信息 最美教师 最美公益 最美科技 最美乡村 最美医生 最美生活 最美书记 最美城市 最美市民 最美党员 最美企业 最美单位 最美印象 最美专题 最美观点 最美评选 最美行业
最美亮点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报道中心 > 最美亮点
【孙若风】打造特色文化城市版与乡村版——关于黄河流域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的思考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 2022-06-04 09:53:06   浏览:1228次

【孙若风】打造特色文化城市版与乡村版——关于黄河流域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的思考mmexport1630318153199.jpg


作者简介

      孙若风(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驻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甘肃省委宣传部与兰州大学共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长)

 (最美中国媒体报道) 近年来,中央有关部委连续出台政策,加强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不久前印发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是最具推动力的文件。住建部2018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既有建筑保护利用和更新改造工作的通知》,近期又出台《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也动作频频,文化和旅游部和国家文物局在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更是责无旁贷。

据此,我认为,围绕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有三个趋势可以利用并推动:

——一个隐性趋势:由保护具有历史价值的单体建筑和街区、村镇,接着是保护城市、乡村整体风貌和文化机理,再接着是关注作为城乡文化载体、文化符号的人。这是一个逐步走向综合、深化的过程。与之类似的是,由保护单体珍稀树木,到保护森林,到伐木工人变为护林工人。

——一个显性趋势: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同时从城乡两个维度展开。以往评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主要在城乡分别进行,各有评价体系和标准,各有促进政策和相关项目,现在城乡联动,双竿齐下,成为又一种重要手段和思考方式,城乡建设与文化建设关联度加强。城市与乡村成为开展保护中华优秀文化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

——一个可以形成但需要自觉推动的趋势: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正好处在城乡建设与文化传承、发展的结合点上。实现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的文化联动,这个话题已逐渐吸引学界和业界,还没有进入相关政策视野和项目盘子,但这只是时间问题。老城的断壁残垣和乡村的老房旧屋,在这个文化自信的时代,让历史再一次聚光和凝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需要在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中形成同步性与协调性,二者唇齿相依,合之则双美,分之则两伤。

“日照一隅,亦是国宝”,过去被视为破旧的老城和落后的乡村,只有在重视文化的眼里,才能看到它们的价值,只有在吹响文化号角的时代,才能唤醒并集结起散落城乡的遗珍。目前,能形成以上三个趋势的社会脉动和群众基础,一是全社会增强文化自信,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回归,三是城乡基层群众的文化权益、文化愿望和当下文化生活受到重视。具体表现为:

尊重历史。这是出于对前人的尊重,也由此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并能找到归途。在我们这个自古以来大多不讲宗教信仰的国度,慎终追远、敬畏前人,成为传统文化的终极关怀,“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是每一代人的责任和使命。因此,透过历史丛林的疏散阳光,总能让后人体会到其中的温暖。

珍视文化。老城与乡村的建筑和文化风貌里,有令人怀想的烟火气息,老城街头和乡村巷陌,有一代代人的履痕。老城与乡村是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容器,是追怀过往生活的载体,它们似旧乍新,虽然历经漫长蜕变和风雨剥蚀,但穿行于此,目之所触,足之所及,处处是历史与现实交汇的痕迹。这是时光经过发酵后的馈赠,是日积月累的劳动智慧、生活创意的积淀,是最好的本地文化向导和乡土教材。

热爱家乡。老城与乡村的古老氤氲里,有吾乡吾民敬天法地的追求,有对子孙后世瓜瓞绵绵的向往,有在生产生活中寻找乐趣的人生态度,有远亲不如近邻的人情味。这里的一砖一瓦,都藏着家乡故事,或豪放雄奇,或婉约秀美,或是家乡无尚荣光,或是一茶一饭的家常日子,组成了这块土地上的风雨交响,也演绎着不同年代的生活真相,触摸这里木头的门㬱、石雕的门墩、砖雕的门神、具有特色的瓦当,就触摸到家乡的艺术细节,进入与这方水土最适应的审美空间,感知家乡在历史大潮中的蝶变。

家国情怀是世世代代中国人立身处世的基本态度,推己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到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反应的是正己、治家、爱家乡、爱国家的道德观、伦理观和思维逻辑。这也是今天在城乡文化建设中,在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中,注重文化在地性、加强特色文化的依据。

莎士比亚说,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摇篮,黄河就是推动摇篮的手。黄河文化自身就是特色文化,同时,又是中华文化向心力下黄河流域各地特色文化的结晶。黄河流域不同区域、不同城乡的文化,如同一棵大树长出不完全相同的树叶,如同在黄河不同的地方看到的不同风景。文化的演进规律与生物界一样,用进废退。只有重视保护并且充分利用黄河流域各地特色文化,才能保护传承这些文化,用这些特色文化继续构筑中华文化的根基。

乡土文化是构成特色文化的重要来源。另外,一些地方在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形成了本地特有的城市文化资源,比如山西平遥的商业文化、甘肃玉门的工业文化,也是特色文化的组成部分。

如今的黄河流域居民,不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就生活在这样的特色文化之中。

一个区域的城乡有着同一种区别于其他地方的特色文化。方言是特色文化最典型的代表,城乡居民基本是一个口音。饮食也是城乡同此风味,兰州拉面、陕西羊肉泡糢、河南糊辣汤、山西刀削面、山东煎饼,都是当地城乡居民舌尖上的最爱。还有建筑、非遗,藏着这个地方的文化内核,是城市之根、乡土之魂。不论城市、乡村,都脱离不了文化上的在地性。地缘、人缘,形成了牢不可破的文缘。即便是远在长江流域上海,说起这个城市就想到海派文化,但我注意到这个地方关于文化工作的排序是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置于海派文化前面,是因为遍及这个地方城乡的江南文化,是上海海派文化的根。黄浦岸边大量的洋楼,当年有众多中国设计师,特别是海外学成归国的设计师,在参与设计时融入了中国文化、江南文化的元素,石库门更是西方文化与中国民居的合璧。

强调文化的在地性,并不是要混合城乡各自功能,模糊城乡各自面貌。城市与乡村,功能、产业、环境等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结构和生态。这两种文化反应了地域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满足了人的不同文化的、审美的需求,类似于人需要红尘与需要自然,需要出走也需要归乡,需要入世也需要出世,需要儒家也需要道家。一个地方的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是一奶同胞的兄弟,没有优劣之分。当地的特色文化,是前人在这方土地上的共同创造,传承和弘扬这种文化,也是今天共同的责任。当然,无论是在功能上,还是在生活方式上,城市就是城市,乡村就是乡村,是两种文化、两种风景,它构成了一个地方文化发展的张力和生态,构成了地域文化的天际线与地平线。特色文化,则是这个地方城乡文化的共同内涵和基因。

特色文化的城市版,一般表现为:一是片断式。它或是立身于市区的某个街区、商场的某个门面,或是在街头巷尾的某个角度,或是在某个家庭;二是间歇式,对于绝大多数市民来说,在市区接触特色文化产品,有时是在文化市场上,有时是在传统节日里,当然,也包括在当地特色餐饮中。三是潜在式,虽然市民接触特色文化是在局部空间和偶然的机会,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和乡土情结,根深蒂固地深植在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城市的文化结构和功能,作用于市民的精神世界,在城市文化的池塘里,它是露出尖尖角的小荷。特色文化产品进入市场要经过创意,这是城市与乡村的共同之处,但是,在城市版的特色文化中会表现得更突出。

特色文化的乡村版,一般表现为:一是生态式。虽然特色文化在很多乡村也已经失去了鲜活,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可避免的改变,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从根本上削弱了特色文化,人类在前行中会有所收获也会有所失去,这种历史发展二律背反的规律。但是,这里毕竟是传统文化的故乡,还有当初长出文化之树的土壤,也相对较多地保留了与这种文化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地理环境,还有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的村民,因此,它是城里居民寻找“乡愁”的地方。二是持续式。可以在乡村的绿水青山和风土人情中,在不间断的精神时空中,体验特色文化。当然,这样的环境还需要修复和重建。三是生活式。特色文化融入在乡村的种种生活细节中,融入在衣食住行的日常化生活中。近年来,乡村农家乐相继迭代为乡村民宿,就是顺应了游客对家居式体验特色文化的需求。

比较而言,城市版的特色文化是折子戏,乡村版的特色文化是全本戏。

在一个区域,如果城市与乡村相向而行,在地方特色文化上相互呼应,至少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相互补充。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各自在城乡展开,各有资源,各有优势。发生在城里的故事,就没法到乡村去说,反之亦然。历史上有些重大事件、有些文物,原先在哪里就还应在哪里,老地方存储着完整的历史信息。稷下学宫“百家争鸣”发生在齐国故都,现在就在乡下。面对一片庄稼地,仍能发思古幽想。即便再喜欢稷下学宫,也不能在城里弄出这么一个旅游景区来。但可以考虑将稷下学宫的有些文化内容、符号嵌入城市更新中的相关建筑、项目中。

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中,很多文物是不可移动、复制的。城乡各处的老建筑、老风貌、老肌理,不能随意改变。城里有历史价值的老建筑,就不要随意搬到城乡结合部甚至乡村来了,不要再用财力支持和较大空间作为置换条件引诱城里老房东,为房地产让空间;同样,乡村老房子,城里有再多的钱,也不要随意买下、拆开、搬到城里作盘景式的“风景”。鼓励在有历史依据、与周边环境或整体建筑风格协调前提下,采用当地乡村建筑的元素甚至整体风格,批评在乡村模仿城里样式、甚至是欧式风格。

——相互强化。在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中,把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内容,通过创意方式表现出来,会起到相互唤醒、活化的作用。在心理学上,同一事物在不同环境下反复刺激,会留下更深印象。历史上中国的城市依附于乡村,与乡村关系密切,有些乡村文化,实际上就是在地性文化的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城乡居民的共同创造。目前这些非遗主要留存在乡村,但离城市居民生活不远,至少离他们的记忆不远,如果在城市更新中加强这些内容,会密切城乡居民生活联系和感情联系,增强区域归属感和认同感,也有助于游客找准并欣赏到这种特色。在当前城市建设中,把当地建筑特色融入城市建设中,特别是在城市更新中加大这方面权重,会有助于破解千城一面难题。但这种融入不能简单化,把特色资源转化为特色产品,有一个关键性环节,就是创意。

城市与乡村的各自禀赋,构成了这个区域的文化结构和生态。有时专家主张地方宣传旅游不要太多、太杂,应该突出主打内容,聚集某个主题,从营销角度看有道理。但每个地方的文化都是结构性存在,某个主打的资源与其他文化元素有着或远或近的联系。游客到某个地方旅游,确实有人是为了单一目的,比如只是要欣赏某个景区,品尝某个美食,住某个网红打卡的民宿,但大多数游客更愿意了解更多的内容,如有意外惊喜,便会有“误入莲花深处”的审美感受。而且,要是能够揭示了它们与主要特色之间或明或隐的关系,会进一步彰显主要特色,从旅游的角度看,就是丰富了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内涵。

——相互带动。不同于只强调城市对于乡村的带动作用,新的城乡发展观认为,要形成城乡相互带动、相互促进的作用。无论是强调乡村振兴中的文化振兴,还是在城市更新中强调文化份量,都是这个文化自信时代的产物。要形成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的新结盟,把单兵突进变成两翼推进,把孤掌难鸣变成两方面的合力,把只在城市或乡村展开的活动舞台彼此拓展、延伸,形成城市与乡村共同的文化新优势。

在这种相互带动中,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政府都负有直接责任,包括文化责任。比如城市、乡村老旧城建筑,文化风貌和文化肌理,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等等,这些都需要每一届政府维护、利用好。现在需要的是从加强文化自信的高度进一步认识到在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并且认识到在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联以及利用这种关联可能带来的机遇。要科学制定规划,加强政策引导,营造良好氛围,创造必要条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围绕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政府都有较大力度的投入,应该有增加文化投入的意识。同时,要尽可能利用产业的方法、市场的机制。只有把产业联动起来,打通相互的市场,才可能更有可持续性。

要探索利用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的机遇,形成黄河流域特色文化的城市版与乡村版。各地特色文化元素不一样,有的原本就生长于城市,比如像金昌这样的地方是因矿兴市、以厂兴市,由此决定了这里的工业文化也是本地特色文化。但总体而言,特色文化主要是发端于农耕文明时代,这个时代的中国特征是城市依附于乡村,乡村既是特色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今天的蓄水池,当初很多包括非遗在内的特色文化,就是从乡间出发,进入城市,在城市获得孵化,发挥光大。因此,要分别打造特色文化城市版与乡村版,要像孔子说的“礼失而寻诸野”,来一场特色文化产业“从农村包围城市”:

——在城市更新中,尽可能保留和激活文化特色文化。有价值的东西,留有历史印迹的东西,能留尽留。并且,要尽可能恢复被破坏、损坏的老建筑、老物件,老风貌。同时,要继续挖掘历史文化,发生并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上国家级、省市级固然珍贵,暂时没上哪个层级榜单的也可能是好东西。在当前的城市更新中,要特别防止一种情况,就是有的领导怕承担责任,不愿望将一些的保留价值建筑列入哪怕最低一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因为只要列入,出现了问题就要担责。对这种情况,各级有关部门、社会舆论要发挥监督作用,不允许存在这种对本地文化、以子孙后代不负责的情况继续下去。

——在城市更新中增强旅游。比如,八坊十三巷,一个时期已是甘肃临夏“低收入群体聚居区”的代名词,当地在发展文化旅游业理念下,把这项城中村改造项目,变成了旅游项目、惠民项目,现在已经成为最具特色的旅游名片。随着旅游主体和理念的变化,特别是大众旅游和深度旅游兴起,游客也不再只是对著名景点景区有兴趣,对城市文化也很有兴趣。一些年轻人,甚至只是要去看看某个城市的风貌,景点早已不是首选或必选。

——搭建平台。比如,黄河风情线是兰州市民休闲之处,也是村民唱花儿的地方。花儿是黄河上游多个民族的创造,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代又一代黄河儿女在这里唱花儿,形成了洮岷花儿、河湟花儿、六盘山花儿大三流派。三大流派之间又有许多地方、民族的特色。在黄河风情线,到了节假日和周末,一群群来自周边乡村的少数民族群众,主要是年轻人,在这里结对唱花儿,即兴而作,我口唱我心。这些歌者在乡间的山头上唱,在城里的黄河边也唱,毫无违和感。

城市有突出的人才、信息、市场和公共服务设施等优势,要发挥其对于本地特色文化,包括乡村文化的窗口作用。有条件的,还可以成为乡村文化公共服务平台和乡村文化产品展示、交易枢纽。它能既丰富城市文化内容,又突出了当地文化的在地性。

上演过千年风华的老城与乡村,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黄河流域山水远阔,历史在兜兜转转中来到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如果能就此找回传统文化,像找回失散的亲人,就会发现,穿过时代归来的传统文化,仍是风华正茂的少年,我们要打造的特色文化城市版与乡村版,既是传统版,也是青春版。

0
0
 

相关链接

 

热点资讯

1   荥阳市公安局开展健步走活动
2   台湾爱国人士黎建南
3   【五一我在岗】筑牢市场监管防线 护航“五一..
4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5   「援沪归来」辽宁盘锦蓝天救援志愿者团队支援..
6   “全国劳模”李高峰老师到我校为学生做励志讲座

图片资讯

 
相关资质
凤凰新闻网络电视台作品登
凤凰新闻网络电视台作品登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等技书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等技书
商标注册证2
商标注册证2
商标注册证
商标注册证

 

网站首页 | 法治观察内参 | 网站简介 | 组织机构 | 管理制度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新闻小记者 | 人员查询


涉未成年人举报办公电话17601015966 Copyright © 2021-2022 最美凤凰传媒网 zmzgmtbd.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公安备案11010602104145 广播电视台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4631号

京ICP备2022005926-6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与有害信息举报电话:15901183567 邮箱:zmzgmtbd@163.com 本台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电话:010-53656857 法律顾问:北京路通法律咨询服务有限公司010-53317369

本网所有信息不代表{ 最美凤凰传媒网}观点,信息有部分来自媒体、个人、企业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的请来电或来函。引用本网稿件须经本网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站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