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新闻网络电视台(记者沈丽荣)近年来,富村镇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基层治理+民族团结”融合发展模式,将基层社会治理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互推互进,全面提升民族团结进步融合发展水平,构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民族团结新格局。
坚持党建引领,共筑民族团结“生命线”。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示范引领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探索建立“党建+基层治理+民族团结”模式。结合“第一议题”制度,把民族团结与党内政治生活相融合,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万名党员进党校等活动,采取集中学习、交流研讨、线上线下宣传等方式,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牢民族团结进步理念,形成党员干部齐心协力共同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思想合力,不断推动党的民族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充分挖掘历史资源和红色文化,打造富村烈士陵园、红军插旗树和老岩脚战斗遗址三个红色教育基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党性教育有机结合,为各族群众认真讲好党的故事、革命故事、英雄和烈士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引领各族群众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意识理念,汇聚起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坚持自治固本,共建民族团结“连心桥”。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积极探索各族群众参与基层治理新路径。以网格化治理为抓手,将全镇划分为1个一级网格、21个二级网格,288个三级网格、2044个睦邻微网格,配备微网格员(吹哨人)4088名,作为基层治理的“移动探头”,在婚恋纠纷、家庭纠纷、邻里纠纷等矛盾化解上积极作为。探索开展“一约三会”“阳光工程”“邻里守望”“群众积分评议”“红黄榜”等活动,引导各族群众积极参与村级事务,以小积分撬动大治理。高标准打造“暖心驿站”“萤火之家”“邻里小院”等矩阵。充分发挥基层自治模式的作用,搭建基层协商议事、民主监督平台,及时有效解决各族群众身边的家务事和琐碎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章程》,有效提升了各族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坚持德治润心,共创民族团结“新活力”。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持续涵养民族团结文化底蕴,依托镇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民族团结广场、文明讲堂等阵地,开展文明家庭、道德模范、村级“五好”等先进典型选树宣传活动。实施文明乡风培育、和顺村风涵养、良好家风传承三大行动,引导各族群众破除陈规陋习,培育崇德向善的社会新风尚。通过晒家庭幸福生活、展家庭文明风采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各族群众向上向善、互帮互助的和谐氛围。依托“我的节日+”举办具有富村特色的“乡村村晚”、广场舞、火把节等民俗文化活动10余场,推动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为富村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增添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