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新闻
首页 > 报道中心 > 最美新闻
【孙若风】寻找黄河人家的中国气质国际范儿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 2022-06-04   浏览:1036次  

 (最美中国媒体报道)

    【孙若风】寻找黄河人家的中国气质国际范儿

      作者简介

      孙若风(武汉大学博导、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甘肃省委宣传部与兰州大学共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顾问、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长)mmexport1630318153199.jpg

        最近到烟台参加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在宾馆房间的桌上看到《图说烟台(1935-1936)》,是位名为阿美德的英国人写的,生平不可考,是一本再版书,最早出版何处也不知道,但翻看一下却像遇上了知音——这位外国小哥八十多年前已经在寻找黄河人家的中国气质、国际范儿了!

首先,关于地方特色。阿美德在书的序中提出,理解这个国家的最好办法,是分别研究某个省或某个城市的细节。据他自述,父亲在上海定居六十年,在他写作这本书的头三年去世。作者对中国曾进行过广泛游历,对中国语言、民俗以及民族特点有广泛了解,对烟台有特别美好的回忆,写这本书是为了记录这些回忆,并向世界介绍烟台。今天,在我们看来,“中国语言、民俗以及民族特点”恰恰是理解中国文化乃至于中国地方文化的渠道,阿美德显然抓住了根本。

当中国面向世界,一直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全盘西化,一种是在坚守中国特色的基础上有所借鉴。1946年,费孝通等著《人性和机器——中国手工业的前途》说:“讨论设计中国战后经济建设的朋友中间有不少心目中似乎只有‘英美式呢还是苏联式’这一简单的课题。这课题背后有一个极不合常识的假定,那就是中国好比一张白纸,要染什么颜色就是什么颜色。我们说这个假定不合常识,因为中国并不是一张白纸,是一件极简单而易明白的事实。”中国文化的底色,不仅我们无法改变,而且应该是自觉的维护。上海有着典型的海派文化,但是,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是这里文化工作的排序,而海派文化又是外来文化与江南文化的结合,江南文化是它的底色。在黄浦江边的一排排西式建筑中,有很多中国文化的元素,这是早期学成归国的设计师自觉或不自觉的选择。至于石库门,是典型的江南民居与工业化时代西式建筑的混合体。翟雅阁是武汉市现存最古老的大学建筑,距今已有100年历史,是文华大学(现华中师范大学前身)体育馆,首任校长是翟雅各(James Jackson),建筑风格被人戏称为“戴瓜皮帽穿西装”,现在是武汉设计之都客厅。中国底色,不只是中国人自己的坚守,也是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图说烟台(1935-1936)》也是很好的例证。在文化自信日益成为中国社会的自觉意识的今天,更应坚持和弘扬中国的文化特色。

       第二,关于世界视野。要把中国特色放在世界潮流中去认识。阿美德在《图说烟台(1935-1936)》的序中说,中国不受世界关注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并怀有热烈期待,他还认为,把整个中国笼统地看作完全一致和一成不变认识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事实上,作者对当时中国的乐观判断并不准确,1935年至1936年正是中华民族面临着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的前夜,是中华民族最危险、最黑暗的时候。或许,这位对中国怀有感情的作者,已经感觉到中国在世界上应该有的地位,世界不应该忽略中国。这与拿破仑关于中国是一头沉睡的雄狮的判断,有相近之处,只是阿美德并不担心它的醒来。历史上的中国,确曾有过辉煌。近代以来,历经屈辱与荣光。今天,以崭新面貌受到世界的关注,一切正如阿美德所愿。

敞开胸襟迎接世界文化的八面来风,曾是古代中国的主要姿态,直到宋朝才有变化,特别是明朝以后走向封闭。包容是黄河文化的重要内涵,是中华文化的特征,千百年来的中国文化,就是在与世界文化交流中发展的,在这个过程中丰富了我们的民族文化,强化了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面向世界,要积极吸引人类优秀成果,更要向世界介绍中国。即便是鸦片战争后被西方坚船利炮打开国门、中国还处于积贫积弱的时代,有头脑的中国人也想着要向世界展示中国,特别是展示中国文化。晚清状元、著名实业家张謇,写信邀请梅兰芳到南通一起做戏曲教育,开头就写道:“世界文明相见之幕方开。不自度量,欲广我国于世界,而以一县为之嚆矢”(南通当时是县)。这是中国人睁开眼睛看世界时就有的清醒头脑:中华文明要与世界文明相向而行,相互学习、借鉴,让世界了解中国。今天,我们要与世界各国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应有立足本国文化、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做出努力的积极态度和行动。

      第三,关于会讲故事。阿美德为了写这本书,跑了烟台的不少地方,访了不少人,而且这本书图文并茂,显然很会讲故事。另外,当地有关部门在历史中爬罗剔抉,找出这本书由齐鲁书社正式再版,是一个很好的创意,也是“会讲故事”。到一个地方去,住进宾馆,一般都有地方旅游指南,而《图说烟台(1935-1936)》实际上就是一本城市指南。今天的烟台人再版这本书,是向这位为烟台旅游做出过贡献的人士致敬,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外国人观察当时黄河流域这个城市、乡村的视角。

        无论是传承本国文化,还是以文化的方式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要善于发现和表达。在今天这样一个创意的时代,还要善于运用创意。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张謇写信邀请梅兰芳,强调的就是戏曲在民族特色上的代表性。他还特别重视刺绣等传统手工艺,并在南通办了传习所,可以说已有这样的自觉意识。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回归现代视野,首先是因为中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的发展,进一步坚定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同时让世界产生了认识中国、认识中国文化的兴趣。把准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将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精髓提炼出来,并且找到最好的对话方式,至为关键。

       横贯黄河流域的丝绸之路,是人类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文化交流符号。仅从对它的解读,就可以看出文化交流、发展的基本规律,并从中获得开展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的启示:

——特色文化交流。文化是对外交流的先行者。丝绸西去,天马东来,唐代诗人张藉“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生动描述了这条路上的热闹景象。以丝绸为代表的中国产品,在沿线国家开展贸易,一次次惊艳欧洲,掀起“中国风”,从宫廷到市井,拥有来自中国的物品是时尚、高雅、先进、荣耀的象征。许多来自异域的产品和服务,也丰富了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汉代乐府《羽林郎》写一位卖酒的胡姬,义正辞严而又委婉得体地拒绝了权贵家豪奴的调戏,这是后世文人继续描写胡姬的基本形象,也表明我们民族一直是用欣赏的眼光打量异域文化。今天的民族舞《丝路花雨》,其中的乐器和舞蹈大多来自异域,但已演化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有些乐器和技艺可能在它的原生地已经失传,但在中国却成为国家级或地方级的保护项目,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受到守护。就如同城市乡村发展到最后都成为文化的容器,丝绸之路也最终成为文化之路。这条路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称作铜铁之路、纸张之路、皮毛之路、奴隶之路、铁蹄之路、黄金之路、朝贡之路、宗教之路,等等,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称作“丝绸之路”,被广泛接受,而“丝绸”是最具特色的产品,是中国的文化符号。丝绸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传至希腊。古罗马人则用丝绸称中国,就像英语用瓷器指代中国。

——产业、市场交流。对外交流开启了早期的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山东是草编大省,莱州草编更是历史悠久,“编筐编篓,家家都有”。当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鄂创办草辫业,特聘这里的手艺人传艺。接着,德国商人专程来这里招募手艺人,签订合同,到德国传授技艺,打响名号,带动了胶东半岛港口出口贸易额,被称为中国“近代实业之光”。山东省临沭县的乡村,十几年前就有来自荷兰的创意设计师长期驻扎,与从事柳编产业的农民配合,让柳编产品更适合欧洲消费者。胶东一带几乎所有妇女都会的“棒槌花边”,原是欧洲传统的手工艺,在二十世纪走向衰落,现已无人传承。而山东自古以来是刺绣之乡,遇到棒槌花边这项技艺,就有了相见恨晚的感觉,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进入鼎盛时期。但此后又急剧萎缩,现在作为非遗项目得到政府扶持,并且被开发为特色文化产业。

——民间交流。中国古代的文化交流主要是在民间展开。民间往来渠道广、层次多、方式灵活,在潜滋暗长中助成民心相通,拓展大众视野,培育社会的心态。马可.波罗是个意大利商人,当初从新疆和河西走廊一步步走进来。他是否真的来过中国,在学界一直有争议。虽然他自述受到忽必列赏识并为官三年,但是从书中看,他仍然是民间立场,关注点也涉及一般官员或学者不注意的经济现象和市场细节。在丝绸之路上行走的,除了朝贡之类,产业交流、市场交流,还有思想文化交流,都是民间行为。有的得到了朝廷的认可或者支持,有的还受到过打压。从西域传来的各种宗教思想文化,影响更大。特别是佛教,从汉代开始进入中国,此后的历史上有过几次朝廷发动的灭佛运动,但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浸润,化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一部分,深刻作用于中国经济政治社会各个方面,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儒释道既鼎足而言,又三教合一。至于禅宗,则是中国化的佛教,不仅受到文人和百姓欢迎,而且传播到其他国家。

今天的中国,仍然要面向世界,向世界先进国家学习,采取鲁迅所说的“拿来主义”。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出发,尤其需要在坚守民族立场和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融入世界。实际上,中国发展文化产业,包括特色文化产业,都从西方发达国家得到借鉴,结合自己的国情,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

从文化的角度看,城市更新是城市的窗口,乡村振兴是当今中国的“风口”,如何对待国外文化、对待中外文化交流,很大程度代表了当今中国社会的态度。我们相信,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将直接促进城乡文化发展、带动特色文化产业和旅游业:

——丰富城乡文化内涵。这是从对外交流角度对在地文化的新发现,对其价值的再开掘。人类从来就有跨文化的兴趣,这或许是文化自身生长的本能反应,因为只有进入不同文化物种构成的生态,才能更有效地吸收有益成分、强壮自己。这种需求潜藏在人深层意识中,渴望在与其他文化的相遇中,也是在与其他文化的比较中,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相互欣赏,又相互吸收。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认为:“意者欲扬宗邦之真大,首在审己,亦必知人,比较既周,爰生自觉。”这是比较早的提出文化自觉理论。他还说“国民精神发扬,与世界识见之广博有所属”,并且明确主张“别求新声于异邦”。这就是城乡文化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的吸引力所在。兰州铁桥是黄河唯一现存的老桥,正式名称是中山桥。2009年,兰州市政府接到当年帮助建桥的德国建桥公司来函,告知这座桥已期满百年,到了该大修的时候。而且,德方还保存着当时的相关图纸和资料。如今讲起这座铁桥,总让人感慨德国公司的负责态度和工匠精神,这是丝绸之路上新发生的一段佳话。兰州白兰瓜也是一百多年前时任美国副总统华莱士来兰州看望朋友,带来了瓜种,很长一段时间里,白兰瓜成为兰州的著名土特产。后来品种退化,据说是经过农业专家的改良,又恢复了过去的味道。这样的故事在黄河流域很多,每个故事都会增加一个地方城市和乡村的魅力。

——发展城乡特色文化产业。历史上的外来文化,已经与黄河流域的各地文化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当地特色文化组成部分。在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中,发掘、展示这样的内容,证明我们的文化从来就是在交流中获得发展的,表现出当地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和主动吸收,也表现出我们的前人有自信,今天的人更有自信。据西安人说,“买东西”一词中的“东西”最初指唐代长安城两大集市“东市”和“西市”,而长安城当时是全国工商业贸易中心,也是中外经济交流活动的重要场所。有资料记载白居易就住在城东,皇家座上客李白可能也住在城东,这里当年是达官显贵和文人墨客的聚集地。唐武宗年间,一场大火让长安东市损失惨重,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年代,先是实施了集文旅商于一体的大唐西市项目,据悉,重建大唐东市项目,也已经列入西安的老旧小区改造计划之中。

——发展城乡特色旅游。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希望自己的耳目能够突破时空限制、更好地认识世界,这种对外部的新鲜感与探索精神,是文化前行的动力。旅游是通过行走的方式,达到求知求乐的目的。并且,旅游作为一种审美和艺术体验,还允许以小中见大、我中生有。金昌市永昌县境内有个村子,过去叫者来寨,现已改名骊靬村,据说2000多年前,曾经有一支古罗马军团东征失利,数千名将士突围后几经辗转进入西汉版图,在此落地生根。尽管这里的村民是不是古罗马军团后代,可以让史学家去研究、争论,但不影响以此为资源做旅游。如今,骊靬遗址已经建起了骊靬古城,金昌骊靬文化旅游节已经举办多年,和永昌县结为友好城市的意大利博拉市,还组团来“走亲戚”,带队的副市长说“在意大利博拉周边的帕兰佐,可以找到非常古老的古罗马小镇遗址;而在中国丝路小镇永昌县者来寨(村),也可以找到类似古罗马军团留下的遗迹。”兰州永登县红城大佛寺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殿墙壁悬空塑有《西游记》,表现了唐僧玄奘大师西天取经历经的九九八十一难。在甘肃丝绸之路沿线,庄浪云崖寺、张掖大佛寺等地,也有和西游记有关的壁画、塑像。榆林窟的壁画《唐僧取经图》创作的年代要比小说《西游记》早300年。原敦煌研究院院长段文杰考证,唐僧身边的猴形人就是悟空的原型。悟空原型名叫石磐陀,其家乡在敦煌瓜州锁阳城一带。在敦煌,还有一个叫高老庄的地方。这些,都是有意思的旅游故事。

在城乡融合加快节奏,新的文化和旅游业态不断涌现的背景下,中外文化交流又有新的表现。有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在中国的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中找到了新的旅游兴奋点。逛老城区是外国游客的老爱好,从马可.波罗到《图说烟台(1935-1936)》的作者阿美德,莫不如此。除了大都市风光,他们更喜欢都市里的胡同小巷,喜欢市民生活的烟火气。随着中国乡村旅游的兴起,外国游客也“跟风”产生了兴趣,而越来越多的乡村,也具备了接待外国游客的能力,浙江等省份还推出了面向外国游客的乡村旅游路线图。大家都知道,做这一块市场,只要考虑到外国游客的一些生活习惯就行,不需要刻意去做些什么,特别是在内容上好好坚持自己的乡土特色,就能让游客满意。

还有一些外国人在今天中国的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中,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就是文旅产业,比如在老城改造中开个咖啡店,又比如在乡村办个洋家乐。洋家乐是指一些外国人租借当地乡村的民居,改造成休闲住宿场所,形成的一种乡村旅游新业态,不仅带动了入境旅游市场发展,而且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这种业态最早出现在浙江德清莫干山、杭州梅家坞、苏州三山岛等地,然后在其他地区,包括在黄河流域,也有分布。陕西省蓝田县的有关部门近年来还制定《周至县民宿(洋家乐)经济发展指导方案》和《周至县关于加快推进民宿(洋家乐)经济发展的实施方案》,促进洋家乐与乡村民宿健康有序的发展。

深受“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浸染的中国老城与乡村,面积不大却意境辽远,街巷不长却穿越千年,风物不多却风情万种,养育一方人的一方水土也翻滚着五湖四海。汉天胡月下的黄河逝者如斯,草木几番枯荣,城乡几多沉浮,中国人的气度与格局,就是在这样的老城与乡村文化哺育中形成的。在环球同此凉热的今天,中外交流前所未的活跃,中国城乡与世界联系前所未有的紧密,发生在这里的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也当成为呈现给人类文明发展史的生动样本,后人视之,亦当如我看到阿美德的《图说烟台(1935-1936)》,被深深打动。


0
0
留言评论:

相关链接

 
  友情链接  

· 优酷视频

· 腾讯视频

· 爱奇艺

· 教育部网站

· 紫光阁网

· 国务院发展中心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记协网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网信网

· 国家发改委网站

· 财政部网站

· 商务部网站

· 卫生部网站

· 外交部网站

· 消费日报网

· 中国警察网

· 参考消息网

· 海外网

· 法制网

· 央广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青年网

· 中国日报

· 国际在线

· 央视网

· 中国网

· 新华网

· 人民网

法治观察内参 |  网站简介 |  组织机构 |  管理制度 |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人员查询


涉未成年人举报办公电话17601015966 Copyright © 2021-2022

最美中国媒体报道网zmchinatv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100036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与有害信息举报电话:15901183567

邮箱:zmzgmtbd@163.com
京ICP备2022005926-3

本网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电话:010-53656857

法律顾问:北京路通法律咨询服务有限公司010-53317369

本网所有信息不代表{ 最美中国媒体报道网}观点,信息有部分来自媒体、个人、企业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的请来电或来函。引用本网稿件须经本网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站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手机网站由搜扑互联设计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