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亮点
首页 > 报道中心 > 最美亮点
孙若风:当代中国乡创美学的曙光--2021清华文创论坛演讲实录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 2022-06-04   浏览:917次  

     (最美中国媒体报道)2021清华文创论坛|孙若风:当代中国乡创美学的曙光,12月5日,2021清华文创论坛在清华大学成功举办。本届论坛以“文创发展与乡村振兴”为主题,邀请学术界知名专家、乡村文创前沿领域探索者、政策制定者等嘉宾共同探讨乡村文创发展的巨大潜能和全新路径。

1.png

文旅部科技司原司长、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孙若风作《当代中国乡创美学的曙光》主旨发言,以下为演讲实录。


文旅部科技司原司长

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孙若风


孙若风演讲实录

尊敬的老师、同学、线上的朋友:


大家好!


     今天我汇报的题目是《当代中国乡创美学的曙光》,我认为有乡村就有乡村文创。中国乡村文创可以追溯到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仰韶、龙山、大汶口、河姆渡、半坡等等文化,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种种石器、陶器、玉器以及金属制品,很多都是当时的文创产品。《诗经》记载周先祖不窋带领族人改地穴式居住为窑洞,这项如今已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从建筑文化角度看,未尝不是我们今天开展乡村建筑包括乡村民宿的创意源头之一。作为一个农耕文明的代表性国家,几千年来,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相联系的文化创新、创造不绝如缕,是我们乡创美学的历史积淀。

    按照鲁迅的观点,我们中国文学艺术的觉醒时期是在汉魏六朝,在这个时期,因为人的觉醒,带来了文学艺术的自觉。我认为,中国的乡村之美也在这个时候获得新的发现。以王羲之《兰亭集序》为代表的山水文艺,以陶渊明《桃花源记》以及他的《归园田居》组诗为代表的田园文学和乡居文学,深刻影响了乡土中国的文人趣味。而在乡村田野之间,我口唱我心、我手绣我情的各类民间艺术,不仅陪伴了祖祖辈辈厮守那方土地的农人,而且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文学艺术,也为今天在乡村开展特色文化产业、旅游业提供了直接支持,成为乡创美学的灵感源泉。

    中国的乡村文化发展从来就是的内源性力量与外部力量的结合。土地革命时期,特别是抗战时期,大批知识分子奔向革命根据地,许多文艺工作者深入乡村,深入农民,创作出一大批文学、美术、音乐、戏曲等各种艺术门类的作品,成为不朽的红色经典,这些文艺工作者成为今天进入乡村的艺术家、设计师、创客的先行者。


今天的乡创美学迎来的重大机遇。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试金石,也是文化强国的基石。如果说欧洲文艺复兴发源地在小镇,当代中国的文艺复兴基地则是乡村。中国的文化复兴当然离不开城市这个主战场,但是,乡村将是它开辟的另一个主战场。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构成了当代中国文化的辉煌交响。就如同城市文化会以合适的方式进入乡村一样,乡村文化也会在城市继续酝酿、发酵。在这样的双向交流中,怀有乡土情结、向往叶落归根的中国人,更倾向选择把城市文化场景变成对乡村环境的模拟,把城市艺术的旋律变成对乡村艺术的回响。乡村振兴大幕已经开启,乡村已经从边缘走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央,乡村农业和乡村文化也将在举世瞩目中同时得到深耕细作,成为中国未来发展解决方案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文化演进看,乡村既是当前发展短板,又是未来发展洼地,中华文化的复兴,将定格在它的返乡之旅与再出发征程中。

    在当前的乡村文化发展中,参与者、建设者的主体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设计师把眼光投向乡村,参与到艺术介入乡村。这种村落再生实践,是出于艺术的敏锐,也是出于对乡村艺术的向往,他们会真诚地向乡村艺术家和传承人学习,尊重生活在乡村里的居民,有想法会和他们商量,寻找最佳的艺术解决方案,小心翼翼地还原乡村应有的面貌,保护乡村艺术的生命力。事实证明,真正的艺术家、设计师凭借其职业敏感和专业素养,更能辨识当地的生活之美和艺术之美,并且把它们提炼和呈现出来,帮助当地居民更好地发掘乡村艺术积淀,呈现乃至于重塑乡村艺术之美。解决乡村的内源性力量与艺术界前沿力量的关系,用艺术拯救衰败的村落,在日本等国家已经有成功实验。本世纪初以来,我国的艺术界也表现出主动走向公共的积极变化,“艺术介入乡村”作为一种潮流方兴未艾,开放的乡村欢迎这种力量。最重要的还是让农民参与,让农民动手,让农民成为创造主体的必由之路。中国是农耕文明,我们是农民的子孙,乡土文化深植于我们的体内,成为民族文化的基因。回归这样的现场,就会感到熟悉、亲切,于是触景生情,心领神会,于心戚戚,然后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必须返回乡村,返回曾经是文化与庄稼一起生长的土地,立体式地搜寻,沉浸式地体会。轻捋这里的草木,一草一木皆关情;与这里的百姓交流,乡言乡音有共鸣。

    乡村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故乡。乡村是中国文化的故乡,当然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故乡。乡村有最适合中国式审美的语境。孔子是面向乡村的,所以他说“礼失而寻诸野”;老子、庄子的核心语汇,比如山、水、自然,都在乡间。王阳明创立心学灵感来自多年乡村生活最后在龙场悟道;禅宗把佛教改造为中国宗教,来自异域的一祖达摩,还有我们本土的二祖慧可、三祖僧粲以及后来的传人,总是穿行于乡间。在很大程度上,中国传统美学是开在乡村的花朵。我注意到,今天,在乡村文化建设上,政府、社会组织、企业、村民、新农人、设计师和艺术家,共同语言最多,最容易形成共识,其原因就是有着共同的审美追求。


以乡村为论场,是重构中国审美话语体系的基础。大学、研究机构是建设中国审美话语体系的重镇,书房、课堂也是研究、阐发中国审美话语体系的场所。我们希望的是,能够把研究的目光投向乡村,关注乡村与中国审美的关系、历史,更要关注今天发生在乡村的审美实践和审美经验我们期待在乡村会有美学工作者的身影,但更关注到乡创一线的艺术家、设计师、创客作为乡创美学主体力量的崛起。

     近现代以来,中国美学经历了第一阶段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第二阶段以朱光潜、宗白华为代表的生活美学,第三阶段以蔡仪、李泽厚为代表的实践美学,第四阶段以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服务为主导的文化建设理论则表现大众美学倾向,我相信,随之而来的乡创美学,终将成为未来中国美学之冠上的新明珠。《清华大学文化创意评论》

0
0
留言评论:

相关链接

 
  友情链接  

· 优酷视频

· 腾讯视频

· 爱奇艺

· 教育部网站

· 紫光阁网

· 国务院发展中心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记协网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网信网

· 国家发改委网站

· 财政部网站

· 商务部网站

· 卫生部网站

· 外交部网站

· 消费日报网

· 中国警察网

· 参考消息网

· 海外网

· 法制网

· 央广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青年网

· 中国日报

· 国际在线

· 央视网

· 中国网

· 新华网

· 人民网

法治观察内参 |  网站简介 |  组织机构 |  管理制度 |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人员查询


涉未成年人举报办公电话17601015966 Copyright © 2021-2022

最美中国媒体报道网zmchinatv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100036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与有害信息举报电话:15901183567

邮箱:zmzgmtbd@163.com
京ICP备2022005926-3

本网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电话:010-53656857

法律顾问:北京路通法律咨询服务有限公司010-53317369

本网所有信息不代表{ 最美中国媒体报道网}观点,信息有部分来自媒体、个人、企业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的请来电或来函。引用本网稿件须经本网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站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手机网站由搜扑互联设计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