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访谈
首页 > 报道中心 > 最美访谈
【孙若风】用长江文化带增强长江乡土的韧性与黏性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 2022-06-04   浏览:2207次  

【孙若风】用长江文化带增强长江乡土的韧性与黏性

作者简介

mmexport1630318147309.jpg

孙若风(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驻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甘肃省委宣传部与兰州大学共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顾问、《中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报告》蓝皮书主编)

     (最美中国媒体报道)   前不久我到重庆参加活动,晚饭后在嘉陵江边散步, 岸边响起女歌手为客人唱宋代词人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的歌声:“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其声幽幽,其情殷殷。月光下,大江横流——这是一脉相通、遥寄情思的天然载体。我正在思考长江流域乡村文化联动,闻此歌声,心有戚戚:古人总是把自己的一腔心思投影给长江,长江是情感之江、文化之江、风流之江。一江春水向东流,江头连着江尾,我心连着君心,江水不休,此情不改。

          这应该是“长江文化带”的原初意识吧。只是,“日日思君不见君”不要一语成谶。千百年来,长江流域自觉的联动几乎没有,如今,在长江经济带风帆拉起之后,长江文化带建设还仍在滥觞阶段,同在长江流域,“君心”“我心”冷热不一,未能同频。长江,长江,“日日思君不见君”莫成永久哀伤!现在已经到了喊响长江文化带的时候,并且让乡村文化站在C位。要用长江文化带把长江流域乡村文化带起来,用长江文化带增强长江乡土的韧性与黏性,让乡村文化在这种“强关系”中,手拉着手,沿岸踏歌。区域统筹是国家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长期思路。不久前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强调,加强区域间、城乡间文化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鼓励各地发挥比较优势,推动形成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格局。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发展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成渝双城等文化产业群和黄河、长江、大运河等文化产业带。九月中旬,文化和旅游部在甘肃金昌举办了“黄河文化产业带投融资促进活动暨金昌市文旅产业投融资对接平台活动”,黄河文化产业带建设开始实质性行动,我应邀在会上发表了《黄河流域的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演讲。据此,长江文化产业带乃至于长江文化带建设也到了理直气壮干起来的时候,长江流域的乡村文旅,将迎来带状发展的机遇。 9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传来消息,首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将于11月5日至7日举行。博览会由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湖北省委宣传部、武汉市人民政府、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承办。在目前仍对政府举办全国性节庆、博览会实行严格限批的情况下,举办这样一个高规格博览会,足见其地位重要。相关负责人在发布会上特别提到,这有利于促进中部地区的发展。而在这前一天,长三角文化和旅游联盟2021年第二次联席会议在嘉兴召开。该联盟是2020年在文化和旅游部指导下,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的文化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发起成立,旨在提升长三角文旅整体实力。在长江上游,成渝双城经济圈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明确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两个历史上渊源很深的地区近年来互动频繁,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也已举办多年。即将在武汉举办的这个国家级文化旅游博览会,湘鄂赣旅游消费大联动是其中一项活动,长江中游除已经进入长三角的安徽,湖北、湖南、江西通过这个活动加强了联动。

          我认为,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有一个突出意义,就是在长江腰部,增强了长江文化带的力量。这也意味着,国家已经通过实施黄河、长城、长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开展文化带建设,长江文化带,将以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为纽带,用湘鄂赣板块上承成渝板块、下接长三角板块,走出一条文化带建设的新路。 中国、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四大文明古国都是在适合农耕的大江流域形成。这种文明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因此,在讲某个大江大河文明时,是承认它是一个文化带的。水脉通着文脉,相同的生产生活方式,造就了相同的文化。在这个意义上,这些经济带或者文化带,是历史的积淀,客观的存在,但是,它又不同于今天所说的经济带、文化带,后者是指沿江沿河地区通过自觉、共同的行动所实现的目标,历史自然形成的带状经济联系、文化联系,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是推动这一流域经济、文化发展顺势而为的条件。所以,在这之前,虽然是“共饮一江水”,但仍然会“思君不见君”。今天我们推动形成长江经济带、文化带,就是要促成江头与江尾“思君见君”的佳话。实际上,几乎是在“长江经济带”提出未久,“长江文化带”的建设就已经启动,表现出这个流域在文化创新上破浪前行的传统。2004年,张家港开创性举办“长江文化艺术展示周”(现名“长江文化艺术节”)活动,从此,长江流域所有省份的代表团每年如约而至,在这个县级市共襄盛举,如今它已成为江苏省文化品牌。与之前浪、后浪追随而来的是江南文化节,我记得最早是在苏州常熟举办,后来规模越来越大、层级越来越高、内容越来越丰富。2009年起在镇江开始举办的长江国际音乐节,也可称业内盛事,历史上的镇江是六朝文论家刘勰出生和学习成长的地方,他的《文心雕龙.乐府》梳理了上古以至他那个时代的民歌及重大乐事,但即便再有想象力,也不会想到他熟悉的这片土地上,有这么多艺术家对江放歌,溯乐而行。今年,长江艺术周在重庆举办,这次活动以乡村艺术创建为主题,众多艺术家、设计师、乡村创客、企业、金融机构以及其他方面的代表参加,我也从家乡安庆溯江而上,参加相关活动。以长江的名义,以长江文化带的思路,形成流域文化与本地文化相互促进的格局,已经成为这些举办地的思路。举办的方式,或政府及社会组织主办,或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这些活动大多坚持下来了,显示出主办者的眼光,也显示出这个长江文化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不过,虽然这些活动在举办期间、在当地,红红火火,对当地文化发展和密切长江流域的文化联系,发挥了一定作用,但要对整个长江流域有持续的影响力和调动力,还有待时日。建设长江文化带,还应有系统的谋划、深入的实践。长江流域文化带终将形成,就如同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大运河一样,由经济动脉变成了文化动脉。重要的是如何自觉推动形成这个文化带,以及要形成一个怎样的文化带。长江流域文化带建设涉及文化和旅游的多个领域和层面。在这些工作层面,我认为,乡村文化是需要特别加强的方面,甚至可以作为重要的抓手和突破口,产生龙头一动金蛇舞的效应。长江文化是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的根在乡村。中国最早的诗集《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风”即“国风”,其中所谓十五国风,基本上是不同区域的乡土文化。其中每一首作品,都反应的是当时乡村的风土人情和农民的思想情感。进入二十一世纪,都市文化地位明显上升,并且在地域文化的权重也在加大,甚至就是这个地方的文化符号,比如上海,但是,就绝大多数地方而言,乡村文化仍然是地域文化的底色,即便是大上海,乡土文化也有很重份量。前不久我到上海奉贤区参加活动,休息时偶然走进青溪小镇,真有“误入莲花深处”的意外惊喜。网上查查,上海几大古镇,它根本排不上,但有与上海其他几个古镇不一样的特色,比如出名最早的朱家角,是湖边的古镇;而青溪,则是海边的古镇,多了些海风的咸味,到了晚上,仍有流连忘返的游客。总之,作为一个农耕文明大国,中国是乡土中国,长江是乡土长江。想到长江文化,就会想到它的特色,就会自然追溯到特色最集中、鲜明的地方,也是鲜色最早生发的地方,就是乡村。也正是因为长江文化作为一个地域性、流域性概念提出,乡村文化也成为切入长江流域文化带的自然选择。张家港举办的首届长江节,是首个出现的以长江文化名义举办的活动,起初的名称是戏剧节,集中展示的也是来自长江流域的戏曲,最有乡村气息的文化品种。这是围绕长江文化带建设的一个创举,而且是由一个县级市出来振臂一呼,长江流域所有省区踊跃参与,事实又一次证明了“创造在基层,希望在民间”的铁律。我参加了2009年这项活动期间举办的论坛,来自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的专家指出,到这一年,国务院先后公布的两批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1028项中,长江流域有619项,占60%;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29项,其中长江流域有14项,占48%。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长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遗产资源丰富、价值突出,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也体现出长江流域非遗保护工作的积极成果。我在这个艺术节上就看到,展览集中展示了雪域文化、巴渝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海派文化等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主要是乡土文化。

       无论是发展长江文化,还是发展长江流域的乡村文化,大的思路应该是事业与产业互补,城市与乡村互动,这是当前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由之路——首先是长江流域乡村文化事业的大联动。对政府规划做出响应的往往是事业单位,因为事业单位的职能是政府职能的延伸,也最能及时反应政府的意图。最早发起长江文化节的单位,都是事业单位,特别是文化馆或群众艺术馆,由张家港市政府出面与中国文联、中国剧作家协会、中国群众文化学会及沿江12省、区、市各群文学会、剧协以及戏剧团、艺术团、文化馆、群艺馆等单位,构筑了区域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的载体,也形成了长江流域文化互动的最初机制,其间举办的民族民间艺术论坛也是原文化部社会文化司、中国群众文化学会、江苏省文化厅、张家港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在下一步的联动中,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仍应发挥作用。我曾长期担任过中国群文学会副会长,注意到文化馆等事业单位有开展区域性联片活动的传统,这也是它能够在国家启动长江经济带建设时迅速做出反应、建设长江文化带建设的原因。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应更加自觉地在长江流域联动的维度促进乡村文化事业发展,在互动中互进,在目前乡村文化普遍存在困难的情况下也可以说是抱团取暖。长江流域的乡土文化既各有特色,又相互关联,在联动中,通过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相互欣赏、彼此认同,这是一种新的“乡土文化自觉”,促进实现这种自觉,也是政府和事业单位的责任。而且,从长江流域公共文化服务的大视野,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共享,会从一个新的角度拓展公共服务范围,体现公共服务的本质,这个本质就是服务更多的城乡居民,服务的人越多、次数越多,就越能达到公共服务的目的。另外,同样体现政府和事业单位直接责任的是,促进长江流域乡村文学艺术人才的交流切磋,让他们因为地缘、人缘结成更密切的文缘,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要善于利用互联网技术,促进长江流域乡村文化事业的联系、协作。抓住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契机,比如,乡村民宿等旅游空间已经被利用为乡村图书室,成为乡村公共服务载体。而基层公共文化单位也已经成为乡村旅游的公共服务平台、特色文化产品的电商平台。这些变化,都有可能成为让长江流域乡村文化这条龙动起来的契机。二是长江流域乡村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大联动。“带状”与“组团”结合,是各类产业发展空间规划的基本写法,反应了产业发展和市场发展的基本规律,国家制定的长江经济带规划,就是“一轴、两翼、三极、多点”,一轴即长江黄金水道,两翼即沪瑞、沪蓉南北两大运输通道,三极,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多点即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这样的架构实际上可以作为发展长江流域文化产业、旅游业的依托,对长江流域的乡村文化建设也有重要意义,因为,经济的产业聚散往往最后形成文化的聚散。在十多年前的张家港长江文化周论坛上,我在演讲中提出“打造具有民族民间特色的长江文化产业带”,认为长江经济带是目前中国发展最快也最有潜力的大河经济带,要借此形成长江流域独有的文化产业竞争力,在这个过程中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事业与产业、保护与创新、点与线的关系,共享长江文化资源、共创长江民族民间文化品牌。

       在乡村文化振兴的背景下,应该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驱动,加快形成长江流域乡村文化产业、旅游业的联动机制。目前,在成渝地区、长三角地区,以及其他少数地区,已经有政府规划或市场驱动在推动形成相对稳定的产业协同机制,属于长江水道这个大轴心上团块之间的合作。这表明产业要素在进行流动。现在需要的是,推动产业要素流动的密度、力度和幅度,丰富流动的内容,提高流动的质量。一方面要巩固、拓展、深化已经发生在“团块”内的协同,另一方面,要鼓励进一步走出去,各自发挥自身优势,寻找需要对接的资源,让产业要素跑得远一些,更欢一些,表现出当年长江边上乡里人闯荡江湖、走州跨府的勇气。当此之际,政府在促进乡村产业要素流动、形成长江流域乡村文旅大市场方面,应更大力度地发挥政策促进作用,包括发挥全国性或地方性的行业协会,乃至于乡村合作组织了以及各类联盟的作用。主办节庆活动、博览会以及或相关主题活动是一个好办法,但更要在常态化、生活化方面做文章。可以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把促进乡村文化产业、旅游业推上更大范围的产业循环和市场循环,推上更大的制造空间和消费市场。长江流域乡土文化彼此血脉相通,凭着一种地方戏的腔调就能找到知音,实际上有些非遗就是跨区域共有、跨区域申报国家级乃到于人类文化遗产的,这就是要通过乡村文化产业、旅游业大联动,寻找到更多知音的历史基础和现实成因。三是通过城乡融合实现长江乡村文化要素的大流动。城市就是为市场而生的,规模不同的城市就是大小不同的市场、产业枢纽。而城市文化发展又需要乡村作为自己的依靠,迄今为止,几乎所有城市向外展示特色,就是所在地的乡村文化。而通过城市的渠道走出去,也是乡村文化的主要选择。特别要看到的是,城市的意义不只是作为乡村的生产经营同盟和市场共有者,城市的主要作用,还是为乡村文化产业、旅游业提供消费需求。目前,乡村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消费者基本是城市,特别是当地的城市。如果把长江流域纳入统一的市场视野和产业目标,在更大的范围形成城乡联动,那么,做乡村文旅产业的,比如做民宿的,就不会只是指望着本地所属的那个城市。这些年长三角地区乡村民宿发展的一个突出优势,就是长三角城市群,而不是哪一个城市。受益于长三角城市消费的,也不仅限于地理上作为“后花园”的最近乡村,而是更远、更广大的乡村。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要实现乡村文化要素的大流动,就要在长江流域的城乡融合中,坚持乡村本位、村民本体、乡村文化本色,激活乡村能量,形成本土良好的城乡文化生态结构,壮大由城乡两方面形成的地方文化实力,向长江流域其他的城乡拓进,同时也敞开怀抱欢迎来自其他城乡的文旅产品和服务,形成城乡与城乡的互动。要加快形成城乡融合的文旅市场体系和产业结构,形成城乡之间的文旅要素流动。以此为基础,在向外开放、进入大循环时,把向长江流域的城乡开放作为一种自觉的意识、一个常有的向度,以此寻找市场契机,也创造市场契机,把格局打开来,把市场拉开来。拓展市场、扩大消费,有很多方式,在乡村振兴的年代,在以乡土文化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开始受追捧的时候,向长江流域拓展,应该有很大潜力。

         这些年来,长江流域的乡村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受经济实力和市场基础的影响,发展很不平衡,有些方面差距很大。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关于长江文化产业带建设提出,发掘长江沿线羌藏、巴蜀、滇黔、荆楚、湖湘、赣皖、吴越等不同文化特色和资源,加强传统、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打造各具特色的长江文化产业集群。发挥长江交通、经济、文化纽带作用,以及上海、南京、武汉、长沙、重庆、成都等节点城市文化创新中心作用,促进文化创新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加强上中下游协同合作,构建沿江文化产业梯度布局体系。《规划》提出的长江文化产业带建设思路,对发展这个流域乡村文化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是唐代诗人杜甫《江南逢李龟年》的诗句。抚今追昔,令人感慨万千。今天,依旧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是金秋。

0
0
留言评论:

相关链接

 
  友情链接  

· 优酷视频

· 腾讯视频

· 爱奇艺

· 教育部网站

· 紫光阁网

· 国务院发展中心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记协网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网信网

· 国家发改委网站

· 财政部网站

· 商务部网站

· 卫生部网站

· 外交部网站

· 消费日报网

· 中国警察网

· 参考消息网

· 海外网

· 法制网

· 央广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青年网

· 中国日报

· 国际在线

· 央视网

· 中国网

· 新华网

· 人民网

法治观察内参 |  网站简介 |  组织机构 |  管理制度 |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人员查询


涉未成年人举报办公电话17601015966 Copyright © 2021-2022

最美中国媒体报道网zmchinatv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100036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与有害信息举报电话:15901183567

邮箱:zmzgmtbd@163.com
京ICP备2022005926-3

本网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电话:010-53656857

法律顾问:北京路通法律咨询服务有限公司010-53317369

本网所有信息不代表{ 最美中国媒体报道网}观点,信息有部分来自媒体、个人、企业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的请来电或来函。引用本网稿件须经本网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站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手机网站由搜扑互联设计  返回电脑版